第一百八十八章 千般皆如意,万事定称心8(2 / 2)

迫于袁术方命圮族,扇动群逆,津涂4塞,虽县心北风,欲行靡由。

摘自《3国志蜀书8》

袁术生活奢靡无度。

(术)荒侈滋甚,后宫数百皆服绮縠,余粱肉。

与此同时,袁术治下的军队,缺衣少食,饥寒冻馁,被逼得下河捉蚌壳和蛏子充饥。

袁术在江、淮,取给蒲蠃。

袁术治下的百姓农户,为活命而人相食,江淮空尽,恰似人间炼狱,何其凄惨!

士卒冻馁,江淮间空尽,人民相食。

摘自《3国志魏书6》

如此祸害南阳郡及江淮(庐江、淮南2郡,淮南已改名9江)、恶贯满盈之人,刘晔、曹仁没把袁术鞭尸,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。

但破口大骂,终归不能解决问题。

如今刘晔、曹仁2人已经将山越人都整合完毕,庐江郡委实已变不出多余人口屯田,刘晔、曹仁又应该如何做?

在万不得已之下,2人只好向赵旻求援。

当然了,赵旻也不是最近爆火游戏中那……能拔毛变出无数猴子来的“天命人”。

所以,刘晔向赵旻求援的目的,是想请赵旻加派人手入驻庐江郡,使其人与曹仁得以赴大江对岸的丹阳郡,继续摇山越人屯田。

大江之南的丹阳郡(皖南、苏西南),可不比庐江郡,丹阳郡可耕种之土地有限,且大多集中于其与吴郡交界之处。

刘晔大可将山越人整合后、将其众迁徙至大江之北的庐江郡。

如此1来,刘晔非但可解决庐江郡地广人稀之严峻问题,还可借此来釜底抽薪、断孙权抓壮丁之来源。

扬州6郡之中,江北之江淮2郡,以及传统鱼米之乡吴郡(苏南、浙北)最为富庶,丹阳郡稍次,会稽、豫章2郡则较为贫瘠。

6郡之人口分布,基本与经济情况匹配。

所以,山越人基本集中在庐江、丹阳及吴郡这3郡之中。

原淮南郡、也就是现9江郡因现任梁习发展立体农业、兴修水利、修缮扩建芍陂(古代版本的小型水库)等,如今几乎已没有流民。

综上所述,庐江山越人大龙头刘晔,必须加快起义速度,与孙权争分夺秒。

并州朔方郡,芳草碧连天的大草原上。

卫府6将,此时已兵分两路。

1路由张郃任主将,乐进、黄忠、庞德、阎柔各自率军,随张郃扫荡诸胡人部族立威。

至于另外1路,则仅有张辽1将,率1校精锐铁骑,独自赶赴与凉州接壤的上郡。

张辽率领的,是规模已达5千余骑的虎豹骑。

在此之前,虎豹骑与其余卫府铁骑1同进退,荡平了大半个并州刺史部。

但此番卫府出征5原郡、朔方郡及上郡之主要目的,是立威。

因此张辽主动请缨,独自率虎豹骑赶赴上郡、向胡人展示1番虎豹骑之精悍。

3年前,上郡犹为南匈奴右贤王之右部的活跃区域,但如今随着右贤王率部族整体迁徙至凉州,上郡如今已成为鲜卑人的乐园。

上郡,便是后世榆林北部、毛乌素沙漠南部这1带。在汉末,此地同样水草丰美,属于优质牧场。

汉末之时,无论南匈奴人、鲜卑人还是氐人,都远不是其部族鼎盛时期。

而在此时空,即便胡人这3大族抛开1切矛盾、团结起来对抗汉人,也绝无可能憾动卫府。

2者间的战斗力相差委实太远,即便用天壤之别来形容,也毫不为过。

以是故,当张辽率虎豹骑,在上郡长城外偶遇1部鲜卑人、并被鲜卑人主动发起袭击之后,其结果便毫无悬念。

【作者题外话】: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。

比较有趣的1点,是刘禅未像刘备1般兼领刺史或牧伯。后主时代,所有的益州牧或益州刺史,均由权臣担任。

不过无论是蒋琬、费祎还是姜维,实际并不常驻于都畿地区。

蜀汉的历任大将军,均驻扎汉中,轻易不会返回成都。

这也侧面避免了相权对君权的侵蚀,保证了君臣可以和睦相处。

刺史与州牧的设置问题,以蜀汉政权最具分析价值。

蜀汉自诸葛亮死后便不设州牧;且诸葛亮在世时,州牧也唯有其1人而已,其余诸人,只能退求其次。即使尊贵如李严,也只敢“求为巴州刺史”。

相比之下,魏、吴两国既设刺史,又设州牧。究其根源,大概是魏吴领土广袤,没有蜀汉偏居1隅的弊端。

虽然“交分天下”之后,蜀汉的名义土地大大增加,但实际辖区却仅有益州1州,因此在地方长官的任免问题上,确实需要花费心思。

州牧有“镇安方夏”的名分优势,对于地狭民贫的蜀汉而言,不免显得权势过重。刘备、诸葛亮功德巍巍,自然可以出任州牧,但诸葛亮死后,“诸将才不及之”,便不宜继续设置州牧1职。

先主时,惟法正见谥;后主时,诸葛亮功德盖世……亦见谥。--《蜀书赵云传》

诸葛亮将自征之,(王)连谏……(诸葛)亮虑诸将才不及己,意欲必往。--《蜀书王连传》

刘禅虽然对军政事务兴趣有限,但也懂得维护权力的道理。州牧威重,难以驾驭,刺史威轻,更好控制。从执行层面看,刘禅无疑沿用并拓展了诸葛亮时代的旧制。

概而论之,无论是灵帝的“废史立牧”,还是蜀汉的“废牧复史”,其实均是对时代潮流的顺应之举。

当然了,关于蜀汉“废州牧、设刺史”的原因猜想,仅为1家之言,抛砖引玉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