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零六章 南北纷争起,疏浚白公渠6(2 / 2)

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4579 字 2个月前

赵旻颔首。

“宝宝放心,自当如此。”

伏寿看了看天色,又1次奉上香吻后,方才依依不舍地离开。

送走大老婆后,赵旻终于松了口气。

他只感觉,自己心好累。

若非伏寿1而再、再而3拖延,赵旻早已出发去了关中。

在此过程中,伏寿将自己的小心机,施展得淋漓尽致。

尽管伏寿从未直接插手政务,但佳人的套路简单有效:

男人征服世界,女人征服男人…

赵旻无力地叹了口气、复又揉了揉脸,这才匆匆开始穿戴、洗漱1番。

其人已经预料到,自己的后半生将是何等凄惨。

伏寿回到长秋宫后丝毫没有闲着。

佳人在很是仔细地梳洗、穿戴1番后…

不如此不行,佳人脖颈上的草莓印、胸前腿间与爱郎亲热的痕迹,都需反复遮掩、清理。

然后,反复查验后,佳人含笑去了南宫主殿长乐宫…

长乐宫,如今属于刘协。

伏寿见到自己名义上的老公刘协时,面色愈发苍白的后者仍睡眼惺忪。

对于自己名义上的老婆突然到来,刘协微微有些意外。

“梓童何故骤然至此?太子学业而今如何?”

伏寿向刘协顿首后道。

“陛下放心,太子正在读常山赵氏传书之《大戴礼记》,且已略有所成。”

刘协用力颔首,显然对刘嗣非常满意。

伏寿则趁机道:“陛下,而今赵从文已臣服于阿嗣,兼且阿嗣潜力无限,将来大汉必兴焉!”

言罢,伏寿偷偷观察着刘协的表情。

刘协果然志得意满、兼且喜形于色。

这时,刘协方才想起,伏寿已再次受孕。

其人忙不迭扬起袍袖:“梓童已怀身孕,不可久跪,快快请起,坐到我身边!”

早已消灭所有罪证的伏寿嫣然1笑、乖巧地坐到刘协身畔,并顺势呵气如兰。

“陛下,许都位于颍川、南阳、陈留3郡之间,而今3郡1众士人皆对赵从文言听计从,长此以往,妾深恐赵从文野心复又滋生!”

刘协闻言,紧紧蹙起眉头、并沉默不语。

伏寿见状,1颗芳心得意洋洋。

趁此良机,伏寿继续呵气如兰地吹枕边风。

“陛下,妾有1计,或可使赵从文枉费心机!”

刘协俊目1亮、转首看向伏寿。

“梓童有何妙计,不妨明言!”

伏寿再次向刘协嫣然1笑…

无论何时,美人计都永不过时。

趁刘协神情有些恍惚之时,伏寿将樱唇凑到刘协耳畔,在撩拨着其人心弦之余、以撒娇的语气,说出了自己的“妙计”。

“陛下…陛下,许都及其周边之颍川等3郡,已为赵从文那恶贼经营多年,恶贼在此地可谓日渐根深蒂固,既如此,陛下何不迁都?”

伏寿在“恶贼”2字上加重语气,使刘协极为满意…

但话说回来,伏寿芳心之中,又何尝不“恨”赵旻这个“偷心恶贼”呢?

要知道,爱人之间的爱与恨,始终是交织在1起的。

刘协道:“梓童之意为?”

【作者题外话】:这1章,咱们聊1聊王朝正统性。

对王朝正统性的争夺,往往是“政治神话”的诞生源头。

吴嘉禾元年(232)冬,自孙权“黄武僭号”(222)已过十年,自“黄龙改元”(229)也已过3年。但孙权始终没有履行郊祀天地的“帝王义务”,导致群臣疑惑,集体上表劝其郊祀。

孙权的回复十分意味深长:

“郊祀当在土中,现在不在正确的地点,便不必郊祀。”

是冬,群臣以权未郊祀,奏议曰……(孙)权曰:“郊祀当于土中,今非其所,于何施此?”--《江表传》

“土中”是专有名词,指洛阳。彼时洛阳是曹魏的国都,孙权郊祀自然不可能在土中,故作罢。

为何郊祀1定要在洛阳?这是因为洛阳特殊的地理位置。

祭祀天地是“君权神授,天人感应”理论的重要环节,因此对于郊祀地点的选择,是尤其严格的。

按照中古的术数理论,洛阳居于“天下正中”,因此在这里便能测量计算出“最精确的天象历数”,可以准确预判出王朝的兴衰走势。

换言之,如果不在洛阳,所谓的占星、望气也便不再准确。在“非其所”之地的郊祀,自然便没有必要了。

孙权这种心态,实际与他的迷信思维有关。

虽然“占星望气、谶纬术数”等技巧,在中唐之后被扫入异端,但在3国时代,却不容置疑。在儒教的理论体系中,被称作“内学”。

孙权对儒教经典了解有限,反而偏爱巫蛊邪术;这种佞邪的恶习,1直延续到末代君主孙皓身上。

又因为北朝占据“天子居土中”的理论优势,故江左政权,往往编造“东南王气”的政治神话,借此相抗衡。

“土中”的政治隐喻

土中即“天下正中”。在两汉与中古时代(魏晋至隋唐)的语境下,专指洛阳。

天下正中的理论源自周朝。

夏至日于土地中插入“8尺测影表”,圭上影长1尺5寸,即为天下之中。

以土圭之法,测土深,正日景(影),以求地中。日至之景(影),尺有5寸,则天地之所合,4时之所交。--《周礼》

在两汉时代,天下之中的位置,存在些许争议。马融认为洛阳是天下之中,而郑玄则认为阳城是天下之中。不过两地相距不远,1般统而言之,以洛阳为天下之中。

“土中”的位置,在古代天文知识体系中,占据着核心地位。因为彼时需要通过观测星象变化,来预判王朝走势。

洛阳因为“居天下之中”,所以测量周天、观测星象、计算天数等1系列行为,均需要在此处完成。偏离“土中”的话,得到的数据也便不再准确。

洛阳为“测影之地”,在古代是常识。这种情况大约在中唐时期,因为佛教的理论冲突,才出现变化。

佛教认为“天下之中,夏至无影”,但洛阳的测影表,在夏至日有1尺5寸之影。故产生了“中国与印度,谁才是天下之中”的争议。

注意:唐朝的“土中位置”争议分析,详见孙英刚《洛阳测影与洛州无影》1文。

下1章咱们继续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