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八十五章 善韬光养晦,图一鸣惊人3(2 / 2)

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5198 字 2个月前

苟哥似笑非笑地看着淳于琼。

“叔父先勿急,袁公之亲笔信今何在?”

淳于琼苦笑着取出被自己珍藏的书信,递向赵旻。

“从文不必生疑,袁公既有求于从文,自然对此诚意十足。此外,袁公尚可保证,绝不为难常山国真定赵氏。”

赵旻接过书信、打开一览,见确为袁绍笔迹、书信言辞可谓恳切、兼且印玺不缺,这才放下心来。

袁绍在信中,确实已言明此后十年之中,保证与赵旻互不相犯;

此外,袁绍除承诺不为难真定赵氏之外,还提出要选举真定赵氏三名子弟为孝廉、一名子弟为茂才。

对此,赵旻表示呵呵。

赵旻心道:老子还用得着你袁绍?

总而言之,袁绍就是在白嫖赵旻。

当然了,赵旻这个苟哥也正好趁此良机,为袁绍埋下祸根。

别以为出身名门的袁董有多耿直,袁董那也是真的狗。

诸君勿疑,曹老板之所以始终提防董事长袁总,甚至最终不惜与其人反目,其原因也大抵源于此。

曹老板固然奸诈,袁董也不是善茬!

袁董算计曹老板许多年,奸诈的曹老板不反目才怪!

就算是高级金牌打工仔,又哪里有自己当老板来得自在?

综上所述,赵旻看罢袁绍的亲笔信后,心中虽在窃喜,但表面上却非常不满。

苟哥紧紧蹙起眉头,直截了当地向淳于琼表示抗议。

“叔父,袁公竟如此吝啬?我向天子讨此圣旨,可谓费尽唇舌!”

诚然如此,苟哥在他那几名倾国倾城的娇妻美妾处,确实“费尽唇舌”。

淳于琼讪讪一笑。

他当然比赵旻更清楚,他家袁董就是在白嫖赵旻。

“从文当知,此事过于紧急耳。这…”

赵旻不听淳于琼解释,径直将袁绍的亲笔信亮于一众臣属眼前。

段煨、颜良二人的反应,让苟哥很欣慰。

“荒谬!简直荒谬!主公应将此圣旨归还于天子!”

这是段煨。

“嘿嘿!岂有此理!简直岂有此理!袁公何其吝啬也!嘿嘿!”

这是冷笑连连的颜良。

赵旻似笑非笑地看向淳于琼。

【作者题外话】: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。

关中朝廷即凉州伪政府,先后以董卓,李傕郭汜等人为首领。

虽然自董卓入关(191)到献帝出奔(195),关中诸将对关东地区未再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,不过仍通过外交手段、多次干涉关东事务。

董卓上洛伊始(189),便布局关东。

彼时充任其爪牙者,有孔融(青州北海)、公孙度(幽州辽东)、韩馥(冀州)、刘表(荆州)等人。

其中孔融与公孙度,是董卓死忠,始终未曾参与讨董联军。

韩馥最初拥护董卓,在冀州大族的胁迫下,倒向袁绍。

刘表则与关中、关东两方虚与委蛇、周旋其中。

关中势力收缩长安时(191-195),对关东事务亦多有干预。

其外交原则,可归纳为“驱虎吞狼、见缝插针”。

关中朝廷一系列策略极为高明,呵呵,显而易见,这不是李傕能想出来的!

所以…呵呵呵呵呵呵。

特别需要注意的是,在董卓死后,即李、郭秉政时期(192-195),关中方面开始拉拢袁术、对抗袁绍。

(1)冀州布局

因为张燕对刘虞(袁绍)不满,关中政府便大力联络黑山军,赐以御诏,还派壶寿出任冀州牧,与黑山合兵,对抗袁绍(绍自领冀州牧)。

(袁绍)讨于毒,围攻五日,破之,斩毒及长安所署冀州牧壶寿。--《英雄记》

(2)幽州布局

幽州牧刘虞是袁绍集团成员。董卓死后,关中提拔公孙瓒(袁术盟友)为前将军,封易侯。同时擢刘虞都督六州,刻意激化二者矛盾。

最终公孙瓒杀刘虞,又表“关中使者”段训为幽州刺史。

瓒诬虞欲称尊号,胁训斩虞。瓒上(段)训为幽州刺史。--《魏书公孙瓒传》

不难看出关中方面,对二袁的态度有所差异。拉拢袁术,而打击袁绍。

(3)兖州布局

兖州刺史曹操,是袁绍擅署的伪职。因此关中政府派金尚出任兖州刺史,想借此削弱袁绍集团的力量。曹操阻兵兖州,金尚遂投奔袁术。

(金)尚,献帝初为兖州刺史,东之郡,而太祖已临兖州。尚南依袁术。--《典略》

从金尚的履历变迁,不难看出其政治任务与立场倾向。

(4)荆州布局

以关中的地理位置而言,袁绍集团(冀兖豫)的威胁远大于袁术集团(徐荆扬)。因此关中诸将对袁术的拉拢,也便顺理成章。

首先是李郭(192)秉政时,将客居荆州南阳的后将军袁术,擢升为“左将军”。

李傕入长安,欲结术为援,以术为左将军,封阳翟侯,假节。--《魏书袁术传》

其次是对盘踞荆州的(袁绍盟友)刘表,加以笼络瓦解。

关中多次为刘表加官进爵,其“荆州牧”“成武侯”“假节”等尊荣,都来自李傕赐予(192)。

李傕、郭汜入长安,欲连表为援,乃以表为镇南将军、荆州牧,封成武侯,假节。--《魏书刘表传》

刘表遂在袁绍与东汉朝廷(关中)之间左右逢源,还美其名曰:“内不失贡职(朝廷),外不背盟主(袁绍)”。

(刘)表达(邓)羲曰:“内不失贡职,外不背盟主,此天下大义也。”--《汉晋春秋》

鼠首两端的心态昭然若揭,被曹操笑作“此自守之贼也”。

(5)干涉停战

就在二袁各自拉拢附庸,在关东打得一塌糊涂的时候,关中政府也经常会趁虚找找“存在感”。

董卓时代(189-192),便曾遣胡母班、韩融等人赴关东“解释义兵”,即充当说客。最后胡母班被王匡所杀,背后又是袁绍授意。

董卓使(胡母)班奉诏到河内,解释义兵。(王)匡受袁绍旨,收班系狱,欲杀之以徇军。--谢承《后汉书》

李、郭时代(192-195),也曾干预过关东事务。

初平四年(193),在二袁斗得精疲力竭之际,关中朝廷派太傅(上公)马日磾劝袁术罢兵;又派太仆(九卿)赵歧劝袁绍罢兵。

初平四年,天子使太傅马日磾、太仆赵岐和解关东。岐别诣河北。--《英雄记》

彼时(193)的二袁已经无力再战,正缺个台阶下。

其众遂纷纷拜表天子,表示愿意罢兵。

虽然关东的无赖军阀们,在短暂的休养之后便再度寻衅开战,但李傕等人也赚足了面子。

这一切的背后,若没有贾诩出谋划策,谁信?

所以说,罗先生不愧是熟读三国的高人,其人必定已看穿贾诩的作用,所以给贾诩套上了李儒的马甲。

下一章咱们继续说。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