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四章 中原诸业盛,卫府复出征14(2 / 2)

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5499 字 2个月前

“贤弟,请!”

……

饶是如此,韩嵩也犹觉不足,于是其人抚须对刘先道。

“始宗,有劳你再赴许都,当面向太子太傅、卫将军说明,此乃刘镇南刚愎自用、1意孤行,某等对此毫不知情。”

众人皆深以为然。

刚回襄阳城没几天的刘先,便只好作揖苦笑。

“诸公放心,某即刻启程。”

如是般,动乱的火苗还没点燃,火种便被狠狠摁灭,而且,连带着…

可怜的刘表就此被荆襄豪族们彻底架空。

此诚所谓:平生不做皱眉事,世上应无切齿人。

这些荆襄豪族,果然没有令赵旻失望,这也为赵旻来年彻底收荆州,打下了1个良好的基础。

也因此,在汝阳老家主持腊祭的袁绍,不可能再等来刘表了。

让我们再看向河北。

真定县赵氏腊祭之后,赵云顾不得在老家过正旦,其人率1队亲卫,悄悄赶向位于真定县东方近4百里处的河间国鄚(音茂)县,即后世沧州任丘。

那里是河间张氏的祖地。

云哥受张郃所托,要秘密率其人部分族亲迁至许都。

袁绍麾下的河北派,目前在派系斗争中处于绝对下风,审配、沮授等大部曲宗帅还好,如张郃这等小宗帅,日子极为难熬…

尤其是在张郃未保护好高干的情况下。

此时袁绍不在河北,袁谭、袁熙和袁尚3派明争暗斗不休,正是张郃迁部分近系族亲、以及其人至亲赴许都的天赐良机。

张郃尚不知,他这1系列极为隐秘的举动,却被有心人暗暗看在心里。

云哥匆匆离去后,真定赵氏实际上的第1高手赵震抚须蹙眉,看向赵大娘。

“嫂嫂,弟有1事甚为忧虑。”

【作者题外话】:张仲景影响了其人后世近两千年的国医。

《伤寒杂病论》几乎无所不包。

事实上,咱们的文化是归纳法,可将智慧压缩成篇幅极短的十几个字。

十9病机便是例子。

西方演绎法只会将简单的东西复杂化!

不要听西方双标狗胡说8道,西医现在鼓吹的东西,其实都是咱们老祖宗玩剩下的。

要有文化自信!

双标狗们无中生有,都能凭空捏造出来近4千年历史,像写骑士小说1般想象出来1个压力山大大帝,咱们可是实打实有史可查的5千年历史,咱们怕他们个球!

邓芝在演义中戏份不多,来敏应该没有登场。

这2人,都是后来的蜀汉重臣!

本书非演义同人文,勉强算是比较尊重史实、不像那3观不正的可耻教授胡诌8扯的3国志同人文。

赵震是真定赵家第1高手,前文曾提及。

在张郃眼皮子底下,神不知鬼不觉取下高干狗头拿去喂野狗的,正是赵震。

接着上1章,继续为您说。

逄纪,南阳人,河南士人集团成员。如前所述,他是谗杀河北集团重臣田丰的元凶。然而逄纪却多次向河北集团的另1位重要人物审配示好。按《英雄记》所载“(审配)更与纪为亲善”,可知审配之前与逄纪存在严重隔阂,因此才会“更(变)为亲善”。

或有谗配于绍,绍问纪,纪称“配天性烈直,古人之节,不宜疑之”。绍曰:“君不恶之邪?”纪答曰:“先日所争者私情,今所陈者国事。”绍善之,卒不废配。(审)配由是更与(逄)纪为亲善。--《英雄记》

然而这相对和谐的1幕,仅发生在袁绍在世之时。袁绍死后,集团分裂,以郭图、辛评、辛毗为代表的河南集团依附袁谭,以审配为代表的河北集团依附袁尚。而南阳人逄纪,此时背离了自己的集团,转而跟随审配依附袁尚。

(审)配、(逄)纪与(袁)尚比。--《魏书袁绍传》

历史的讽刺之处恰在于此:逄纪虽然极力向审配示好,但他最终却惨死于审配之手。侧面反映出河南、河北集团的隔阂程度之深。

袁绍死后,曹操征伐黎阳。

在袁谭孤军抵御曹军的危急时刻,审配、袁尚1方面断绝前线的粮草器械,借此激怒袁谭;

另1方面又刻意派遣河南集团的叛徒逄纪,前往袁谭军中效力。

不出意外,袁谭在盛怒之下杀死逄纪。此事借刀杀人之意甚明。

太祖北征谭、尚。谭军黎阳,尚少与谭兵,而使逄纪从谭。谭求益兵,配等议不与。谭怒,杀纪。--《魏书袁绍传》

好家伙!

为了借刀杀人,审配不惜放弃黎阳!

黎阳可是袁氏集团在黄河北岸的重要军事据点!

呵呵,内斗到如此程度,就算没有曹操,袁氏也迟早药丸。

之所以说逄纪之死,乃是出于审配的刻意设计,是因为逄纪死后,不仅没有获得袁尚集团的表彰追悼,还被审配污蔑为“凶臣”,声名丧尽。可知审配自始至终都未曾将逄纪视作自己人。

审配献书于(袁)谭曰:“……是时凶臣逄纪,妄画蛇足,曲辞谄媚,交乱懿亲,将军(指袁谭)奋赫然之怒,诛不旋时。”--《汉晋春秋》

方诗铭在《袁绍是如何覆灭的》1文中认为“逄纪是1个既未与颍川士人联合,又遭到河北集团排斥的中间人物”,是有1定见地的。

辛评,颍川人,河南集团成员。袁绍死后(202),诸子争权,袁谭率部出走,河南士人郭图、辛毗(辛评之弟)皆从之。袁尚的支持者审配出于私忿(见前文注引《后汉书》所言孟岱代审配守邺之事),遂将辛评下狱。

(袁)谭之去,皆呼辛毗、郭图家得出,而辛评家独被收。--《先贤行状》

建安9年(204)曹军攻邺县,辛评之弟辛毗随征。

临战之际,审配之侄审荣开门投敌,邺县遂破。

守将审配出于私人恩怨,竟将满腔怒火发泄到辛氏家族头上,不仅将狱中的辛评处死,还把尚在邺县的辛氏宗族成员全部诛杀;

其人枉顾真正开门揖盗者,乃是其侄审荣。

(审)配兄子(审荣)开城门内(曹)兵,时配在城东南角楼上,望见太祖兵入,忿辛、郭坏败冀州,乃遣人驰诣邺狱,指杀仲治(辛评字仲治)家……(辛毗)驰走诣狱,欲解其兄家,兄家已死。--《先贤行状》

审配可真行啊!

至此,河北、河南集团的斗争烈度遂至巅峰。

不过由于邺县城破,审配兵败身死,袁尚集团遭到粉碎,袁谭不久后(205)亦被曹操擒杀,类似的血腥清洗便不再见于史册,总算是替这段荒诞的权力斗争画上了休止符。

从结果来看,袁绍在整合本地与外来势力方面做得其实相当不错,至少在他生前,河南、河北两大集团的斗争始终维持在1个相对可控的范围,即使出现小规模流血事件,也祸止自身,不及家人。

袁绍死后,河南、河北士人的斗争烈度升级,斗争底线降低,先后出现借刀杀人(审配害逄纪)、斩草除根(审配杀辛评)之类的荒诞闹剧。

更为糟糕的是,由于袁谭、袁尚的威望有限,因此屡屡出现权柄下移之事。田丰之死,决于袁绍之手;辛评之死,却全由审配专断。君戮其臣,虽行无道,尚合礼法;臣子专柄,下凌上替,则系败亡之兆。

正如前文所述,袁绍集团的派系斗争问题,从来不是孤例。

从横向上看,汉末3国诸军阀皆不免于此困扰,就连曹老板也无法避免…

君不见,曹老板那1万米的屠刀,前后杀了多少人?

从纵向上看,类似问题不绝于史书,至明清之际犹存。

呵呵,本朝亦不能免俗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