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一章 中原诸业盛,卫府复出征11(2 / 2)

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6858 字 2个月前

汉桓帝刘志时,袁绍便已举孝廉出任议郎(光禄勋属下郎官之1),后还曾为太傅陈蕃摇旗呐喊。

1念及此,赵旻暗暗叹息。

谁又能想到,当年的大汉忠臣、士族良心袁绍,居然会蜕变为如今只想让子孙世袭州牧、割据1方的大军阀?

然后赵旻想到了“欲为1郡守”的曹操…

袁绍打断了赵旻的跳跃性思维…

【作者题外话】:大乔本为孙策之妾,而且因大乔出身于袁术麾下大将之家,故大乔这辈子都不可能被扶正为孙策的正妻。

综上,在秦汉时期,1个妾室,被来回赠予、转让本就极为常见,赵旻能忍这么长时间不下手,已殊为难得。

归根结底,赵旻潜意识中的价值观,还是与这个万恶的时代不同。

蔡琰同样是个苦命的女子;本书中的王异亦然。

乱世红颜多薄命,悲哉!

然则…巾帼亦有大丈夫之豪情,壮哉!

早在天杀的汉桓帝快挂掉之时,袁绍便已为陈蕃、窦武2人策划诛除中常侍而摇旗呐喊,那是西历167年之事!

袁绍变了,曹操其实也在变。

建安十5年时,曹操这个超级大笔袋,也就是超级装笔犯写的《让县自明本志令》,便已证明了曹操心态的变化过程。

呵呵,赤壁之战前,膨胀无比的曹老板1定写不出《让县自明本志令》这个大笔!

而且,即便如此,曹老板还依然用晋文、齐桓自比,哈哈哈,所以短短3年后,曹老板便成了魏国公。

诸君以为,这算不算装笔犯曹老板自己打自己脸?

笑死个人!

对,没有曹操,是不知道有几人称王称帝,但有了曹操,呵呵,哈哈哈哈。

笑死个人!

身怀利刃,杀心自起。

曾经满满正能量、豪情万丈的屠龙少年,最终还是成为了邪恶的巨龙!

接着上1章,继续为您说。

战乱必然导致粮食短缺——因为壮丁被抽调到前线打仗,会减少后方的务农人手。

像关东地区那种“人数多、时间长、频率高”的打法,对生产力的破坏是无与伦比的。

这便导致了兴平年间(194-195),关东与关中同步发生了大饥荒,人相残食,史不绝书。

(1)兖州食人脯

兖州地区由于在兴平元年(194)遭遇吕布入侵,最先爆发了饥馑。曹操当时正在徐州和陶谦作战,听闻老巢丢失,惶遽失措。

(曹操)躬破于徐方,地(指兖州)夺于吕布,彷徨东裔,蹈据无所。--《为袁绍檄豫州》

是年“谷1斛5十万钱”,又遭蝗灾,曹军遂断粮。

为了能和吕布相持,曹操无所不用其极,甚至想到了“制作人肉干粮”的办法。

彼时的执行人是程昱。程昱返回老家东阿县,在此狂屠父老乡亲,制作了整车整车的“人脯”,送至前线。

初,太祖乏食,(程)昱略其本县,供3日粮,颇杂以人脯。--《魏晋世语》

按照曹军“万余”的规模来看,程昱的人脯能够“供3日之粮”,杀掠的百姓,不可胜计。

(程昱曰)今兖州虽残,尚有3城。能战之士,不下万人。--《魏书程昱传》

吕布的情况好不了太多,虽然没有明确的食人记载,但《武帝纪》说他“粮食亦尽,各引去”。可见吕布也撑不下去了,再打下去,自己也得吃人。

蝗虫起,百姓大饿,(吕)布粮食亦尽,各引去。--《魏书武帝纪》

至于兖州百姓,被直接记载为“人相食”。曹操因为遭遇财政困难,又被迫裁汰兵员。

是岁,谷1斛5十馀万钱,人相食。(曹操)乃罢吏兵新募者。--《魏书武帝纪》

彼时的兖州,连军队都吃不上饭,百姓自相残食,也就势所必至。

(2)河内人相食

河内在司隶校尉部东侧,与河东、河南并称“3河”。

3河与3辅,就隔着1道函谷关,因此即使在“关中封闭”的情况下,也不免受到饥荒影响。

河内温县,是司马懿老家。初平初年,司马家族为避董卓之祸,逃到冀州魏郡黎阳县;结果兴平元年(194)因为河北地区战乱频发,司马家族又重新逃回河内。

按《司马朗传》记载,彼时“曹操吕布相持濮阳”,河内百姓则“大饥,人相食”。

太祖与吕布相持于(东郡)濮阳,(司马)朗乃将家,还温(县)。时岁大饥,人相食。--《魏书司马朗传》

可见兖州、冀州如此,河内亦不能免。

(3)东郡臧洪食人

东郡属兖州,处在战乱漩涡之中。但东郡的食人行为,与吕布、曹操无关。

兴平2年(195)吕布战败,东奔徐州。曹操围剿吕布盟友张邈兄弟,最终夷灭张邈、张超3族。

由于张超是东郡太守臧洪的故主,臧洪在向袁绍“求兵不获”之后,转而起兵反叛,与袁绍开战。

东郡之战持续1年(195-196)。战争后期,臧洪断粮,杀死爱妾,分食人肉,“将士咸流涕,无能仰视者”。

(臧洪)作薄粥,众分歠之,杀其爱妾以食(饲)将士。将士咸流涕,无能仰视者。--《魏书臧洪传》

臧洪在开战前,曾给袁绍幕僚陈琳写信,称自己“散3年之畜,以为1年之资”。结果不足1年,就沦落到吃人肉的地步。

仆(指臧洪自己)据金城(指东郡)之固,驱士民之力,散3年之畜,以为1年之资。--《魏书臧洪传》

考虑到东郡之战始于兴平2年(195),那么臧洪“囤聚积蓄”的3年,其实都是荒年。在全国闹灾的情况下,臧洪也不可能真有多少积蓄。

(4)江淮人相食

袁术在淮南地区的统治(193-199)腐败透顶。兴平2年(195)“天子播越,败于曹阳”,袁术便有了篡汉之心。

彼时袁术荒淫奢靡,“后宫数百,服绮縠,馀粱肉”,乃至“两妇预争为皇后”。

(袁术)荒侈滋甚,后宫数百,皆服绮縠,馀粱肉。--《魏书袁术传》

(袁术)衣被,皆为天子之制,两妇预争为皇后。--《让县自明书》

更可怕的是,这种情况1直延续到了建安初年,直到袁术死去。

按《魏书》与《太平御览》的记载,袁术的军队,长期以河蚌、田螺、蝗虫为食;困窘到难以置信。

袁绍之在河北,军人仰食桑椹。袁术在江淮,取给蒲蠃(河蚌)。--王沈《魏书》

袁术在寿春,百姓饥寒,以桑椹、蝗虫为干饭。--《太平御览》引《吴志》

淮南百姓,更是陷入绝境。《魏书袁术传》称“江淮间空尽,人民相食”。

士卒冻馁,江淮间空尽,人民相食。--《魏书袁术传》

除了上述案例,建安元年(196)还曾发生刘备军队在广陵海西食人的记载。

(刘)备军在广陵,饥饿困败,吏士大小自相啖食,穷饿侵逼。--《英雄记》

如果注意到时间线索,此事可以视作兴平年间(194-195)大饥荒的后续震荡。

古代中国,辖区广大,人口众多,可耕地面积却极为有限,对灾害的抵抗力非常糟糕。

在农业文明中,水旱蝗螟,是粮食减产的重要诱因;频繁的徭役与战争,破坏力又远超自然灾害。

兴平年间(194-195)席卷全国的大饥荒,虽然时间上极为同步,但诱因各不相同。

关中地区主要是因为兴平元年(194)4月至7月“不雨”,导致错过农时,引发粮食危机。

关东地区主要是因为初平年间(190-193)军阀混战,导致务农人口锐减,田亩荒废,最终引爆危机。

当然,也必须承认,无论是“天灾”还是“兵灾”,在关中与关东都是存在的,只是权重有所差异。

建安元年(196)之后,虽然战乱如旧,但“食人事件”便很少见诸记载了。因为尝到苦头的军阀们,已经开始重视后勤保障。

袁绍、公孙瓒、曹操等军阀,均在兴平末至建安初实行军屯。

兴平2年(195)公孙瓒被鞠义打败后,退守易京,“开置屯田,稍得自支”。

(公孙)瓒遂保易京,开置屯田,稍得自支。--《后汉书公孙瓒传》

官渡之战时(199-200)袁绍充裕的粮草物资,证明了他稳固的后勤链条。

至于曹操,也在建安元年(196)开始屯田。仅许县1地,便“得谷百万斛”,从此告别了恐怖的“人脯”。

是岁(建安元年),(曹操)乃募民屯田许下,得谷百万斛。于是州郡例置田官,所在积谷。--王沈《魏书》

谚语云“君以民为天,民以食为天”,可见其底层逻辑,其实是“君以食为天”。换言之,没有充裕的物质保障,统治便不可能维持得下去。

比如建安元年(196)刘备吏兵“自相啖食”时,是靠糜竺破家舍业,才“赖此复振”。可见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。

先主转军广陵海西,(糜)竺于是进妹于先主为夫人,奴客2千,金银货币以助军资;于时困匮,赖此复振。--《蜀书糜竺传》

民食关系着国家的稳定,是《礼记》中的“夫礼之初,始诸饮食”,是《管子》中的“仓廪实而知礼节”,也是孔孟理想中的“老有所终,幼有所养”。

观今宜鉴古,无故不成今。

国以民为本,民以食为天。

古今4海,概莫能外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