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章 冬去春复至,斗转引星移4(2 / 2)

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6964 字 2个月前

没错,这个皇帝,正是崇祯皇帝朱由检。

朱由检哪怕什么都不做,每天就是混混日子,大明朝也不可能那么快完犊子。

朱由检的敬业,反而加速了大明朝灭亡的脚步,为什么呢?

答案正是教育!

君主堕落的现象,历来被史家所留意。

大抵被解释为“生于深宫之中、长于妇人之手、不识5谷、不辨6畜”。

生深宫之中,长妇人之手,既属邦国殄瘁,不知稼穑艰难。--《陈书后主纪》

此话诚然。

如果1个人从生到死都不曾接触过民间,那其统治手段自然谈不上高明。

比如崇祯皇帝,励精图治,最后整肃吏治的善意,却沦为加派3饷的恶政,导致了更为严重的灾难。

崇祯作为1个1辈子从未和任何普通百姓、有过任何接触的权贵子弟,对民间自然1无所知,他所谓的决策不过是自己异想天开的意淫。

而明朝内阁由大官僚、大地主组成,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,对崇祯的弊政,也乐见其成。

明朝末期,处理流民武装的讨论,最终从“放粮赈灾”变为“派饷镇压”,导致了更加剧烈的民乱。

崇祯这个冤大头,也便顺理成章地吊死了。

今海内民穷已极,物力几何?有额编又有加派,有正供又有杂项,有见征又有带征。顷者催使4出,追呼遍野,敲朴淋漓,民间鬻子析骨之惨,种种不忍见闻。--《崇祯长编》

崇祯死前1定很不甘心:

老子在位十7年内,从不观歌舞,不近女色,苦读圣贤书,还经常延揽学者在宫中讲授经典…

然而…

老子最终却沦为亡国之君。

此何故也?

其实…

问题就出在“圣贤书”上面。

中国的圣贤书,劝人向善不假,却把历史的尔虞我诈、政治的阴暗冷酷1笔抹杀;

或者微言大义,美其名曰“春秋笔法”。

宫廷教师在给皇帝上课时,也断然不敢涉及这些阴暗面。

试想,皇帝长期接受这样“干净”的教育,能懂得什么人情世故?

历史上绝大多数守成之主,能力都庸劣不堪。

因为这种宫廷教育,最好的结果,也就是培养出1个“学术修养很高、情商水准很低”的儒士。

更多见的情况,则是培养出1个“既不学无术、又耽于逸乐”的昏君。

3国曹刘孙3家的子孙辈,素质远逊于父祖辈,已是人所共知的事情;

甚至,他们还留下了“扶不起的阿斗”1类的谚语。

实际操作中,在“圣贤书”的问题之外,又有新的情况。

即:

封建王朝的创业之主,本身就是历史的捏造者。这就导致其后世子孙,对权力更迭的认知,更加模糊。

呵呵,曹孙刘3家,大哥别说2哥,篡改历史的情况都特喵的相当严重!

当然,这并非云某要讲的重点。

云某要说的是,他们对子孙的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缺陷!

正如前文所述,封建君主的素质下跌,与宫廷教育密切相关。

在“宫廷教育”与“民间现实”严重脱节的情况下,居于深宫的帝王,往往对社会的运作方式、政治的阴暗血腥1无所知,因此也便很难有所作为。

试想,与民间彻底割裂的皇帝,整天读1些政治正确的圣贤书,却躲在宫里做决策,反过来指导老百姓应该如何如何,这不是屁股指挥脑袋吗?

因此,3国君主随着时间推移,素质也便1代不如1代。

曹操是创业之主,百战艰难;

曹丕的成长环境也恰逢乱世。

因此魏武、魏文两代,对民间疾苦有些了解,还算有所作为。

到了曹叡,可以算是深宫之中长大的“少爷羔子”了。

即位前(226)曹叡甚至“未尝与朝臣有所交接”,对民间自然更是懵懂无知。

(明)帝与朝士素不接。--《世语》

因此曹叡统治期间,骄奢淫逸、大兴宫室;

吏治极端败坏、百姓饥寒冻馁、士卒妻离子散。

农夫废业,民有饥色。陛下不以是为忧,而营作宫室,无有已时。--《魏书杨阜传》

今上下劳役,疾病凶荒,耕稼者寡,饥馑荐臻,无以卒岁;宜加愍恤,以救其困。--《魏书高堂隆传》

好在曹叡“持法甚严”,又能够知人善任,多次抵御了吴蜀的进攻,总算没闹出大乱子。

到了齐王、高贵乡公与常道乡公时代,不仅彻底与民间脱节,对宫廷政治的运作方式也不再了解,彻底成了书呆子。

比如曹髦,勤学不倦,年纪轻轻便有了大儒风采,被钟会称作“文同陈思”。

陈思王即曹植。

公(曹髦)神明爽俊,德音宣朗。罢朝,景王私曰:“上何如主也?”钟会对曰:“才同陈思,武类太祖。”--《魏氏春秋》

但是空会读书有用吗?

没用。

伟人曾说过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1标准”,讲的就是书本的知识,必须与现实的实践相结合。

曹氏诸少帝除了会读书,1无所长。

最好的结果,就是成长为曹髦这种“直线思维”的愣头青;

在激愤之下酿成巨祸,被司马氏的狗腿子1枪刺死,横毙街头。

当然了,云某绝无贬低高贵乡公之意,实际上,云某非常钦佩其人的勇气,曹髦比刘协强百倍!

但曹髦至少应该仔细谋划1番。

可惜,曹髦不懂以彼之道,还施彼身,以诡计对待诡计的道理。

而且,曹髦也不该召集那么多人密谋…

若非王沈这个狗贼告密,曹髦其实还是很有希望的。

我呸!狗贼王沈…

不,云某不该侮辱狗!

太子舍人成济问(贾)充曰:“事急矣。当云何?”充曰:“畜养汝等,正谓今日。今日之事,无所问也。”济即前刺帝,刃出于背。--《汉晋春秋》

至于曹芳、曹奂之流,在这种的宫廷教育下,还不如曹髦。只能“坐受废辱,贻笑千古”。

(曹髦曰)吾不能坐受废辱(指齐王芳)。--《汉晋春秋》

至于蜀汉的刘禅,是庸才弱主的代名词,不提也罢。

刘禅是刘备4十6岁所生,“老来子”总是极受宠爱的,甚至为了保刘禅太平,刘备把养子刘封都处死了。

后主成长时,刘备已经发迹,因此也不出意外地变成1个庸人。

(刘禅)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……自(诸葛)亮没后,(蜀汉)兹制渐亏,优劣著矣。--《蜀书后主传》

没办法,刘禅长于深宫,身边只有奸宦佞臣。

要不是仗着诸葛亮等人的勉力维持,只怕刘备刚死,蜀汉便要崩溃。

同时代的孙权诸子,亦劣弱不堪。

孙权的继承者孙亮,是其6十岁时所生,已经是爷孙的行辈差异。因此孙亮无疑成长于深宫之中。

按记载,孙亮幼年极为聪慧,简直有如神明。

其人最终却因为谋诛权臣,而泄露被废。

注意:孙亮断案如神,事见《吴历》与《江表传》,文多不载。

实际泄露孙亮计划的,正是他的岳父和老婆。

(孙亮曰)卿宣诏语卿父,勿令卿母知之。女人既不晓大事,且(孙)綝同堂姐,邂逅泄漏,误孤非小也。”(全)纪承诏,以告(全)尚,尚无远虑,以语纪母。母使人密语綝。綝夜发严兵废(孙)亮。--《江表传》

唉!

孙亮太单纯了!

皇帝隐居深宫,身边除了太监,侍讲,就只有女眷。

太监多是文盲;

侍讲碌碌无为;

女眷由于受不到教育,更是百无1用。

即使资质如孙亮般上乘,也不免沦为庸主。

至于孙亮之后的孙休,虽然也勤学不倦,最终却被张布等权臣蒙蔽,捉弄得1塌糊涂。

孙休做皇帝时,不仅平日里见不到外臣,连遗诏都被篡改,自己的亲儿子也被废掉。

(孙休)欲延(韦)曜侍讲,而左将军张布近习宠幸,事行多玷,惮(韦)曜侍讲儒士,又性精确,惧以古今警戒休意,固争不可。--《吴书韦曜传》

韦曜便是《吴书》的作者,以茶代酒的那位。

孙亮、孙休在“苦读圣贤书”方面,不可谓不勤奋,最终却均以悲剧收场。

这正是因为所谓的圣贤书,不肯教授君主以人情世故,反而天马行空地扯些废话,比如“天人感应”、“君权神授”之类的浮夸虚言。

好似只要君主修身砥砺,诚心祭祀,就能天下太平1样。

在这种荒唐的教育下,嗣君们不仅不了解民间的疾苦,甚至连宫廷斗争的残酷都1无所知;

所以,他们沦为庸才甚至昏君,简直是势所必至。

因此赵旻才会痛恨用“圣贤书”教育子孙的那种愚蠢方式。

因为,书本与现实的差距,比地球和太阳的距离更遥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