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五章 汉中一夕定,川地数十惊4(2 / 2)

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5901 字 2个月前

所以,由不得满宠手段不凶残。

赵旻派满宠坐镇凉州这块东汉飞地,绝对算是人尽其才;

而满宠在凉州,也的确如鱼得水、得其所哉。

史阿长期受满宠熏陶,故而其人很快便想通其中之关键所在。

于是其人躬身领命而去。

目送史阿远去后,满宠捋须轻轻叹了口气。

远在巴西郡的赵旻,当然不知道自己的爱将宠哥此刻心有多累。

经过3日奔波,赵旻等人虽然身体都有些疲惫,但总算顺利抵达阆中城。

虽然在后世开车走京昆高速的话,从汉中到阆中最多只需4个小时。

因有张鲁、阎圃及李休等人同行,因此,赵旻并未在阆中耽搁太久。

双方交割完毕、大军休整1日后,赵旻踏上赶赴蜀郡成都城的征途。

临行前,赵旻又令张鲁给刘璋写了1封劝降书,同时,赵旻也令黄衡给赵韪修书1封。

重新踏上险峻蜀道的赵旻,此时尚不知,蜀郡如今已经乱成1锅粥。

【作者题外话】:宠哥在曹老板麾下,与董昭、刘晔等人1般无2。

用战战兢兢,如履薄冰来形容,都不足以表现出其万1。

就因为宠哥不给曹老板面子,斩了明为替曹子廉这个不廉之人打家劫舍敛财,实为替曹孟德这个缺大德之人敛财的匪徒…

曹老板便恨不得宠哥去死…

小学生们以为,让宠哥拷问5世3公的弘农杨氏家主、大汉士人首领杨彪杨老头儿是好活儿?

让宠哥坐镇袁氏故里、对曹操1方之人而言不啻于龙潭虎穴的汝南,那是曹老板信任宠哥?

拜托!

你们能不能动动脑子?

但凡稍微有些职场经验之人就都知道,这是曹老板在借刀杀人好不好!

宠哥能立功,那是人家宠哥给力!而不是曹老板爱惜人才…

唉!

这也叫爱惜人才?

宠哥能在危机4伏、处处杀机的曹魏阵营熬死曹魏3祖,活到8十多岁寿终正寝,真心不容易。

接着上1章…好吧,是上上1章,继续为您说。

咱们来看《隆中对》中,“汉室”与“霸业”的潜在矛盾。

诸葛亮在《隆中对》的收尾阶段,使用了1个意味深长的措辞,即“霸业可成,汉室可兴”。

严格来说,“成霸业”与“兴汉室”的主体其实存在争议。

诚如是,则霸业可成,汉室可兴矣。--《蜀书诸葛亮传》

霸者,伯也,1般用于形容偏霸1方的诸侯势力。

如“春秋5伯”亦被写作“5霸”;

军阀割据史被称作“霸史”;

致力于易代自立的幕府被称作“霸府”云云。

换言之,诸葛亮提出的“霸业”设想,其实是鼓动刘备抛开东汉王朝的束缚,在外建立割据事业。

刘备之后的所作所为与《隆中对》提出的构想基本1致。

他在攻占汉中(219)后便立即“上还(汉帝)所假左将军、宜城亭侯印绶”,并自行僭称“汉中王”。

刘帮主相当于,在个人名分上与东汉政府做出了明确切割。

先主上言汉帝曰:“臣以具臣之才,荷上将之任……谨拜章因驿上还所假左将军、宜城亭侯印绶。”

于是还治成都,拔魏延为都督,镇汉中。--《蜀书先主传》

如果有志于1统天下,那么所立功业便不会被形容为“霸业”,而是“王业”、“帝业”。

而这1论调又与此前的“曹操不可争锋”、“孙权不可图”存在逻辑关系。

即由于外敌的存在,刘备的事业在很长时间内都会被局限于偏霸的环境之中。

问题在于,既然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是割据式的“霸业”,那么“汉室可兴”又如何能够实现?

另外,彼时(207)汉帝尚在,刘协距离正式退位(220)尚有十3年时间,那刘备要兴复的又是谁的汉室?

鉴于刘协被曹操挟制,那么复兴刘协的汉室断无可能;

但若复兴汉室的主人公成了刘备,那在刘协尚在的情况下,他岂不是会成为曹操1般“托名汉相”的“汉贼”?

其实诸葛亮这番模棱两可的表述,不仅是对敏感问题的回避,也是对刘备态度的回应。

刘备无疑也清楚这1话题略显敏感。

因此在谈话开始,其人便痛心疾首地表示“汉室倾颓,奸臣窃命,主上蒙尘”,又许下宏愿,欲拯救“主上”,欲匡扶“汉室”,甚至还要“信大义于天下”。

有趣的是,刘备陈述这番动人说辞之时,竟下意识地自诩为“孤”,搞得诸葛亮摸不清刘备究竟是想做周公、吕望,还是想做齐桓、晋文;

其人只好模糊掉“汉室可兴”的主体,转而提出可以先成就“霸业”,之后再兴复“汉室”。

先主遂诣亮,凡3往,乃见。因屏人曰:“汉室倾颓,奸臣窃命,主上蒙尘。孤不度德量力,欲信大义于天下……君谓计将安出?”--《蜀书诸葛亮传》

读过魏书的小伙伴们1定知道,无论缺大德的曹孟德,还是孝子丕,未称王之前,其自称皆为“吾”。

甚至,即便孝子丕称帝后,其人在非正式场合,也依然自称“吾”。

陈寿做为良史,用这个“孤”字,将许多含义隐在其中。

总之,在读史时牢记1个字:细节很关键!

若将视角放宽,会发现在彼时的舆论环境下,无论诸侯内心如何轻视汉帝,大抵都在口头上维持了对汉室的尊重。

比如孙策在受封时要求得到“明汉将军”的头衔;

孙权在鲁肃谈论“帝王之业”时违心地表示其志向仅是“冀以辅汉”(见《鲁肃传》);

志在篡夺的曹操更是“动以朝廷(指汉帝)为辞”。

这种假意尊奉汉室的行为,其实更具侮辱意味。

(孙)策自以统领兵马,但以骑都尉领郡为轻,欲得将军号,及使人讽(王)辅,辅便承制,假(孙)策明汉将军。--《江表传》

曹公豺虎也,然讬名汉相,挟天子以征4方,动以朝廷为辞。--《吴书周瑜传》

有鉴于此,为了避免尴尬,诸葛亮在提出“汉室可兴”时并未作出更进1步的阐释;

而刘备亦点到为止,君臣双方心照不宣。

多年之后,刘备兵败身死,诸葛亮辅弼幼主。

在此背景下,诸葛亮终于对多年之前“汉室可兴”的设想做出了正式回应。

诸葛亮在《出师表》开篇提出的“天下3分,益州疲弊”便点明了兴复汉室的主人公究竟何人。

此处称“益州”而不称“汉室”,意味着在诸葛亮看来,“益州”并不能代表蜀汉,它仅是“十3州”中的1部分,言外之意即季汉,对十3州领土均具备合法诉求。

季汉之名,同样用得极妙!

而之后的“攘除奸凶,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”更是点明了在蜀汉的视角下,长安与洛阳均隶属于“汉室”。

2都只是暂时被“奸凶”的曹魏集团所窃据;

至于“兴复汉室”的重任,则理所当然地落在刘禅君臣肩上。

据此可以断定,早在建安十2年(207),诸葛亮替刘备谋划的便是先割据自立,之后称王僭号,最终取代刘协,成为汉室正统代言人的宏伟构想。

只不过彼时刘协尚未退位,为了避免舆论非议,才会出现“霸业可成,汉室可兴”的模糊表述。

呵呵,由是推之,刘帮主恐怕很早之前,便已有不臣之心矣。

本章先到这里,下1章,咱们继续说1说,“结好孙权”与“跨有荆益”的深层冲突。

言归正传,本书下1章,东州人和益州人要pk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