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七十七章 正旦风雨动,月圆赏花灯5(2 / 2)

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5387 字 2个月前

总之,河北诸藩王皆刘氏宗亲,妥妥的光武帝刘秀嫡亲子孙,何愁没备胎?

荀彧想到此处,竟不寒而栗。

赵旻显然也想到了此点。

其人长叹1声道。

“叔父大人勿忧,此事不需天子下诏罪己,旻以酒后失德为名,向天子请罪即可。然则,叔父大人需劝天子不予追究旻失德之罪!”

这还用劝?犯错的明明是刘协本人,赵旻愿意主动送上台阶,刘协恐怕求之不得吧?

卫府上下众人顿时大为不忿。

“主公何必如此?刘协失德,正应废其人另立新君也!”

荀彧也摇摇头:“阿旻,如此不妥!天子既有罪,便应认罪也!”

赵旻长叹1声,高声吟唱道:“疾风知劲草,板荡识诚臣。勇夫安识义,智者必怀仁。”

好吧,刘协没听到的慷慨悲歌,卫府上下大饱耳福。

始终忿忿不平的蔡琰美眸1亮。

“阿旻真乃忠勇仁义智俱全之高士也!国士无双!”

赵云对自己侄子大为满意。

“好1句疾风知劲草,板荡识诚臣!妙哉!”

众人纷纷称善。

伏完和刘艾2人,也瞬间想通了1切。

“文若,事不宜迟。某等应速速进宫为善!”

【作者题外话】:好端端的1场大汉岁除晚宴加春晚,就这么被刘协和孔融搅得1地鸡毛。

刘协确实皇位难保。

上午时,远征匈奴左贤王大军方才凯旋,晚上刘协便来1个过河拆桥…

要知道,这可不是汉桓帝时期!

这是汉室宛如风中残烛1般的汉末!

汉室如今可有兵?可有地?可有民?

呵呵。

赵旻那首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诗。

袁绍正愁找不到刘协毛病呢,刘协便这么上赶着往袁绍枪口上撞。

偏偏…这种事儿还颇符合刘协的性格。

建安4年,人家曹老板在河内、上党与袁绍拼命,刘协干了点儿啥?

撤了曹操车骑将军职,搞出个衣带诏!

曹操当时咋想?

人家寒不寒心?

人家出征夺河内上党,图的是啥?

谁不知道袁绍已经和刘协撕破脸了?

曹操拼命出征,结果…换回的是这个?

所以,也不能只怪曹操残暴,刘协也太不是东西了!

接着上1章,继续为您说。

我们来看看刘虞的声望与影响。

虽然刘虞的相关记载比较有限,但目前的可见史料均称,其人在士族豪强中具备广泛的人望基础。

比如幽州大族田畴“傍北山,趣朔方”、“蒙险间行,奉使长安”,舍生忘死地替刘虞卖命。

(刘)虞自出祖而遣之。既取道,(田)畴乃更上西关,出塞,傍北山,直趣朔方,循间径去,遂至长安致命。--《魏书田畴传》

刘虞死后,田畴“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”亡入山中,意图积蓄力量,为刘虞复仇,“数年间至5千馀家”。

刘虞故吏鲜于银、齐周等人则干脆举兵讨伐公孙瓒。

(刘)虞从事渔阳鲜于辅、齐周、骑都尉鲜于银等,率州兵欲报瓒。--《魏书公孙瓒传》

鲜于家族是幽州著名的豪强世家,家族成员在《后汉书》、《3国志》中记载甚多,这1点已被近年出土的鲜于璜神道碑及相关研究所证实。

刘虞被杀时,其幕僚孙瑾、张逸、张瓒等人“忠义愤发”,大骂公孙瓒,并与故主共同赴死。

其得人心可见1斑。

虞之见杀,故常山相孙瑾、掾张逸、张瓒等忠义愤发,相与就虞,骂瓒极口,然后同死。--《英雄记》

孙瑾是常山国相,而赵云则是常山人。

按《云别传》的记载推断,赵云离开公孙瓒似在孙瑾被诛之后,虽然赵云以“兄丧”为借口,谎称“暂归”,但实乃1去不归。

云以兄丧,辞瓒暂归,先主知其不反,捉手而别。--《云别传》

换言之,刘虞之死,不仅导致了公孙瓒在豪强之中的声望暴跌,还间接造成赵云等人的离去。

而彼时同在公孙瓒麾下的刘备“知其(赵云)不反(返),捉手而别”,不久之后也离开了公孙瓒。

不久后,刘备便从袁术阵营,跑到了敌对的袁绍阵营。

注意:陶谦当时已经脱离袁术自主创业,而刘备更是干脆向袁绍示好,改换了阵营。

按刘虞死于初平4年(193),而刘备“去(田)楷归(陶)谦”于兴平元年(194)的记载看,刘虞之死还在1定程度上加速了刘备独立出走的历史进程。

这或许是同为宗室,物伤其类的缘故。

刘虞之威望,可见1斑。

(刘备)既到(徐州),(陶)谦以丹杨兵4千益先主,先主遂去(田)楷归(陶)谦。--《蜀书先主传》

从这个角度看,刘虞在个人形象方面的经营可谓极其成功,“民夷感其德化,百姓歌悦之”的赞誉,距离历史的真相应该并不遥远。

咱们再来看看,袁术兄弟在事件中态度的对立。

在谋立刘虞的事件中,袁绍是积极的倡导者,前后两次参与拥立;

袁术则是消极的反对者,前后两次大唱反调。

呵呵,显而易见,袁术是单纯的为了反对而反对。

其人就是要与袁绍对着干。

相关史料被完整辑录在韦曜《吴书》当中,为研究这1段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。

先来看袁绍1方的态度。

袁绍由于宗族遭到董卓夷灭,因此对董卓拥立的刘协切齿痛恨。

袁绍骂辱其“为贼臣所立,又不识母氏所出”,乃至叫嚣献帝“无血脉之属,安可复信”。

司马光对此解释为“以杀袁隗等为出于(献)帝”,即袁绍将刘协视作袁氏族灭的导火索。

这便是袁绍和刘协撕破脸的由来。

时议者以灵帝失道,使天下叛乱,少帝(指刘协)幼弱,为贼臣(指董卓)所立,又不识母氏所出。幽州牧刘虞宿有德望,绍等欲立之以安当时,使人报(袁)术。--韦曜《吴书》

从袁绍的言论,不难看出他彻底地否定了刘协的法统。

这也侧面解释了为什么袁绍后来对“率兵勤王”持消极态度,最终被曹操占得先机。

因为袁绍本来就极为反感刘协,甚至早已与刘协撕破脸。

本书中,赵旻当然不能放任袁绍另立新帝。

要知道,刘协的枕边人,其实是赵旻的相好…

除非赵旻的亲儿子可以即位,否则赵旻绝对不允许袁绍废了刘协。

本章先到这里,下1章咱们从袁术对拥立刘虞的反应说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