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六十六章 新春大典启,数月无戎机1(2 / 2)

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9412 字 2个月前

按《9州春秋》,此役发生于“建安6年”,是年(西历201年),“刘表攻西鄂”。

其实根据《刘表传》、《桓阶传》可知彼时的刘表刚刚平定张羡之乱,正在修整内政,完全无力干涉北方事务,遑论亲征。

建安6年,刘表攻西鄂,西鄂长杜子绪(杜袭字子绪)帅县男女婴城而守。--《9州春秋》

且按《先主传》,同年(201)刘备在豫州汝南联合龚都等人对抗曹操时,不曾见到刘表给予丝毫援助,亦未见刘表趁势北进,最终刘备悬军在外,弹尽粮绝,被迫“奔荆州”。

可知建安6年的刘表仍在奉行保境自守的方针。

(袁)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,与贼龚都等合,众数千人。--《蜀书先主传》

(建安)6年,刘备自袁绍奔荆州,(刘)表厚相待结而不能用也。--《后汉书刘表传》

曹、刘之间真正爆发大规模冲突,始于翌年,即建安7年(202)。

是年,“刘表使刘备北侵,至叶(县)”,《李典传》、《曹洪传》、《先主传》对此均有记载。

刘表使刘备北侵,至叶,太祖遣(李)典从夏侯惇拒之。--《魏书李典传》

上1章提过,这就是大名鼎鼎的“火烧博望坡”。

刘备打仗,绝非可耻的易教授所言那般无能。

刘备也是妥妥的宿将,遑论其人麾下还有关、张!

为了凸显诸葛亮,罗大大将刘备的功绩全部抹杀…

实际上,只要智商比小学生高的人都能想通,刘备若打仗不咋地,为何陶谦会让徐州?

为何1代枭雄公孙瓒,肯重用其人这个小师弟?

为何孔融托庇刘备?

为何吕布能对刘备客气?

为何刘表激动不已?

为何袁绍甚至可以出邺城2十里相迎?

省略数百字…

总之,可以说,但凡刘表胆子肥1点儿,支持刘备在攻下叶县后,顺势攻打颖川昆阳,历史便极有可能被改写!

因为昆阳北边,便是许都!

刘表、刘备1旦与袁绍那仨龟儿子联合起来…

我滴个乖乖啊!

唉!

言归正传。

按照刘备兵临叶县(南阳郡北端)的喜人成果来看,其兵力无疑相当充足,吻合“步骑万人”的武装规模。

可知《9州春秋》或有疏漏,误将建安7年的事件录于建安6年。

叶县在西鄂县以北,刘备能够兵临叶县,必然证明西鄂县已被攻破,这可与《杜袭传》中的“贼得入城”互文印证。

而杜袭在局部战役中的表现,其实并无太多意义,因为夏侯惇、曹洪、李典等人均先后参与过阻击刘备的战役,绝非1人1地之功。

(杜)袭众死者3十余人,其余十8人尽被创,贼得入(西鄂)城。--《魏书杜袭传》

(曹洪)别征刘表,破表别将于舞阳、阴叶、堵阳、博望。--《魏书曹洪传》

换言之,阻击刘备,功在诸将;

至于杜袭,不过是“决围得出”、“死丧略尽”的败军之将而已。

按杜袭在事后“徙至摩陂”的惨淡下场而言,《袭传》中的种种记载,大约是讳败为胜,自文其丑,属于杜袭在文、明2朝发迹之后的为尊者讳。

这种笔法在《魏书》之中相当常见,此处兹不赘引。

说得直白些,在曹魏,这是基操。

其实陈寿虽然未曾明言,但按照传主的仕宦履历,可知杜袭在此役之后明显受到了贬谪待遇。

是以《袭传》中,西鄂失守后,杜袭的宦途出现断档。

他再次登场,是缘于钟繇、荀彧2位颍川同乡的先后保举,担任散官性质的“议郎”以及“丞相军祭酒”。

(杜袭)遂收散民,徙至摩陂营,吏民慕而从之如归。司隶(校尉)钟繇表拜(杜袭)议郎、参军事。荀彧又荐袭,太祖以(之)为丞相军祭酒。--《魏书杜袭传》

按曹操由司空升任丞相,事在建安十3年(208),可知杜袭在兵败西鄂、逃归乡里(202)之后,其实经历了长时间的履历空白期。

这也反衬出《袭传》中的“吏民感恩,咸为用命”、“决围得出,死丧略尽,而无反背者”、“吏民慕而从之如归”等赞美之词是何等荒诞。

至于杜袭率领“5十余”壮士阻击荆州“步骑万人”、“阵斩数百级”之事,恐不乏溢美之词。

刘备军队的战斗力若是如此不济,绝不可能兵临叶县,还在博望重创过夏侯惇、于禁等名将。

刘表使刘备北侵……(夏侯)惇不听,与于禁追之,(李)典留守。惇等果入贼伏里,战不利。--《魏书李典传》

(刘备)与夏侯惇战于博望,生获夏侯兰。--《赵云别传》

我们再来看看,杜袭与故主刘表的关系问题。

《袭传》中另有1处不甚起眼、但颇富深意的记载,即“魏国既建”后,“(杜袭)为侍中,与王粲、和洽并(见)用”。3人由于攀比争宠,还爆发了言语冲突。

(杜)袭尝独见(曹操),至于夜半。(王)粲性躁竞,起坐曰:“不知(曹)公对杜袭道何等也!”--《魏书杜袭传》

此3人籍贯相异,杜袭为颍川人、王粲为山阳人、和洽为汝南人。

唯1的相似之处,便是他们均曾做过刘表的幕客。

当然,鉴于此3子先后“弃暗投明”,抛弃刘表而追随曹操,也可被视作曹魏集团对外标榜的统战对象。

这段颇富滑稽色彩的争宠记载,也是刘表集团余党在曹营中尴尬地位的另类反映。

3人的待遇差异十分值得玩味。

其背后反映出3人受信赖程度的不同,又反映出3人与故主(刘表)关系的亲疏远近。

(1)王粲

王粲在3人之中,最不受曹操信赖。

“(王)粲强识博闻,故太祖游观出入,多得骖乘,至其见敬,不及(和)洽、(杜)袭”。

王粲是建安7子之1,也是《英雄记》的作者,他能够凭借才华经纶陪伴曹操“骖乘”,充当御用文人。

然而,其人受敬重的程度却不及和洽、杜袭。究其根源,是因为王粲与刘表过从甚密。

理由显见。

王粲为刘表“邑人”,2者都是兖州山阳郡高平县人;

且王粲的族兄王凯还是刘表的女婿。

更不必说,刘表最初其实欲招王粲为婿。

如此敏感的乡党、姻亲关系,不可能不受到本就贼爱猜忌的曹操的特别猜忌。

王粲字仲宣,山阳高平人也。--《魏书王粲传》

刘表字景升,山阳高平人也。--《魏书刘表传》

王粲与族兄(王)凯俱避地荆州,刘表欲以女妻粲,而嫌其形陋而用率,乃以妻凯。--《博物记》

(2)和洽

另按“(杜)袭尝独见(曹操),至于夜半”、“(王)粲性躁”、“(和)洽笑答”的相异态度而论,杜袭的受宠程度又在和洽之上。

(王粲)见敬不及(和)洽、(杜)袭。袭尝独见,至于夜半。粲性躁竞……(和)洽笑答曰:“天下事岂有尽邪?卿昼侍可矣,悒悒于此,欲兼之乎!”--《魏书杜袭传》

其中1个重要原因便是籍贯问题。

和洽是汝南人,与袁绍同乡,且他在投奔刘表之前还曾被袁绍延揽。

虽然其人最终拒绝了袁绍的邀请,但对曹魏集团而言,和洽身上无疑具备了双重履历污迹。

和洽字阳士,汝南西平人也……袁绍在冀州,遣使迎汝南士大夫。--《魏书和洽传》

按《满宠传》,汝南士大夫由于在官渡之战中“门生宾客布在诸县”,替袁绍抵御曹操,最终导致人物凋0,即普遍不受曹魏集团重用。

袁绍盛于河朔,而汝南绍之本郡,门生宾客布在诸县,拥兵拒守。太祖忧之。--《魏书满宠传》

反映在官修史料层面,便是《魏书》中具备独立列传的汝南籍曹魏臣子(“群雄”性质的袁绍、袁术不算在内),竟仅有和洽1人而已,与“汝、颍多奇士”的舆论环境完全不符。这无疑属于历史遗留问题的现实映射。

(3)杜袭

杜袭能被曹操“独见,至于夜半”,可知他在3人之中最受宠待,其原因大约有2。

其1是乡党因素。

杜袭出身颍川。

同郡的荀彧、荀攸、戏志才、郭嘉、钟繇、陈群、赵俨、辛毗等人皆为曹魏集团肱骨肺腑,且相互不乏提携之举(如陈群为荀彧之婿)。

这也是杜袭兵败西鄂,却仍能被重新启用的重要原因。

其2是与故主的关系问题。

杜袭曾经“南適长沙”,参与过张羡之乱,与刘表为死敌;

相较之下,同在刘表麾下的和洽,其立场却稍有不同。

按《和洽传》,传主虽然1度抛弃刘表,却是“南度武陵”。

(和洽)与亲旧俱南从表,表以上客待之。洽曰:“所以不从(袁)本初,辟争地也。昏世之主,不可黩近,久而阽危,必有谗慝间其中者。”遂南度武陵。--《魏书和洽传》

在张羡之乱中,参与叛乱的3郡分别为长沙、0陵、桂阳,唯独没有荆南4郡中的武陵。

可知“南度武陵”的和洽,很可能从未参与过针对刘表的军事行动。

这也能够侧面解释为何3人之中,杜袭最受宠待,和洽次之,王粲再次之。

(建安)3年,长沙太守张羡率0陵、桂阳3郡畔(叛)表。--《后汉书刘表传》

显而易见,杜袭与故主的关系撇得最清,他与刘表实为寇仇;

和洽则消极避世,趋于中立;

王粲是刘表姻亲,休戚与共,在曹营中身份最为尴尬。

注意:《王粲传》称刘表对传主“不甚重也”只是《魏书》视角下的避讳之辞。

按王粲在刘表死后有资格劝降刘琮,其地位可想而知。

比较而言,杜袭的所作所为,与他的颍川同乡陈群颇为相似。

陈群亦曾受到刘备礼遇,但他在转投曹操之后却卖力镇压故主,以撇清与刘备的君臣关系。

类似事件并非孤例,既是自保之计,亦是进身之策。

刘备临豫州,辟(陈)群为别驾。--《魏书陈群传》

自刘备叛后,东南多变。太祖以陈群为酂令,(何)夔为城父令,诸县皆用名士以镇抚之,其后吏民稍定。--王沈《魏书》

了解到种种历史背景,再重新审视陈寿在该卷卷末的赞语,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。

“清和干理”的和洽,在刘表麾下碌碌无为,栖遁避世;

“温粹识统”的杜袭,则勾结张羡,造乱荆南;

“平恒贞干”的裴潜,虽受刘表厚遇,却腹诽故主“非霸王之才”,又讥诮刘备“能乱人而不能为治”,言辞刻酷,可谓无情。

对曹魏而言,上述诸人无疑是弃暗投明的“美士”,但对其故主而言,这番评价便不免刺耳,贻笑大方。

《3国志》中,《魏书》处处玄机,句句草蛇灰线,若仅流于表面,那就是呵呵哒了。

不细品《臧洪传》中那绝命信,我们恐怕根本不知道,曹操和袁绍之间那复杂至极、亦恩主亦仇敌、亦知己亦算计的关系。

而且,更会忽略许多看似前后矛盾甚至前言不搭后语、实则需用臧洪绝命信做为摩尔斯密码解读的那诸多记载…

甚至,在夏侯惇诸多功绩不得不被删掉后,至今还有许多小学生,误以为功勋卓著、可千古流传的夏侯惇干啥啥不行,屯田、肉票第1名…

只能说,在曹魏能寿终正寝,简直是天大的幸事!

前有1个赛着1个残暴的3祖,后有1个比着1个没下限的3马…

悲哀啊!

陈寿能留下《3国志》,关键是能将大量真相,以草蛇灰线之法隐匿于其中,良史之名,实至名归!

可惜啊!

不肯静下心读书、或者干脆读不懂古文的小学生,委实太多…

行文至今,仍愿陪伴云某这本扑街之作追读的诸君,请允许云某向诸位致敬!

为诸君故,云某必将继续揭秘隐于表面下之真相!

相信云某!

《3国志》真相,远比《3国演义》更精彩,其中英雄气、市井烟火气,也远比《演义》更加荡气回肠!

这终究是英雄气纵横驰骋的璀璨年代!

下1章,咱们揭开士燮伪君子的真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