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二十七章 单于夜遁逃,大雪满弓刀5(2 / 2)

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5875 字 2个月前

在其外围,藏着1个常山赵子龙。

杨修、刘晔2人,将左贤王的性格、心理,把握并利用得淋漓尽致。

赵旻自进许都以来,1心发展农业、保障民生、安置流民及遭受战乱之黎庶,其人1未搞政治清洗,2未大批量生产甲胄武器。

那么问题来了。

赵旻的弓箭、长枪、环首刀从何而来?

答案仍然是袁绍。

袁绍自官渡战场匆匆撤离之时,送给了赵旻无数兵器、辎重。

甚至,赵旻攻寿春时的那些云梯车、霹雳车、冲车、井阑车等等,都来源于袁绍。

袁老板毫不利己、专门利人的精神,先后鼓舞并培养出曹操、刘备和赵旻3大强敌。

最神奇的是,让赵旻消耗箭矢最多的地方,不是河东,亦非9江,而是训练场。

得益于赵旻节俭的优良作风,此番颜良、赵云两路大军,携带了近百万支箭矢。

此时不用,更待何时?

可以说,这场决战,自左贤王主动跟随杨修进入埋伏地点时起,便已基本宣告结束。

匈奴人饮食不如汉军;训练不及汉军;两者叠加起来,匈奴人体能便远不及汉军。

何况汉军有铁甲兜鍪,更有马蹬和足量供应的强弓利矢。

【作者题外话】:正所谓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

左贤王对汉军的认知,始终停留在5年前兴平2年那群饿肚子没力气的关中军上,其人焉能不败?

在这个时代,除了4处买粮、保障供给的赵旻,谁能做到1旬3练?

强如袁绍都不行!

何况赵旻的骑兵,几乎都是具甲重骑。

所以,当左贤王打着夺宝心思,主动踏进埋伏营地时,这1战的结局,便已注定。

兵者诡道也。

这便是毫无桎梏的刘晔,与智力逆天的荀攸思想碰撞出的火花,足以将整个匈奴焚毁的火花。

赵旻的威名,也即将传遍河套草原。

因为无论刘晔,还是荀攸,他们甚至比赵旻本人还清楚,赵旻不但输不起,而且必须速战速决。

接着上1章,继续为您说。

上1章咱们说到,曹仁身为曹炽嫡长子,丧失了财富与地位的继承权,也丧失了入仕的机会,甚至连合居的权利都被剥夺。

也不难理解为何《曹纯传》写得如此粗率简略(220字)。

因为弟弟的早年履历,完全是哥哥的黑历史。

哈哈,到底有多黑呢?

曹仁传开篇提到的“仁少好弓马弋猎”,恐怕主要是遮掩其“少年落草”的丑事。

曹仁字子孝,太祖从弟也。少好弓马弋猎。--《魏书曹仁传》

毕竟谯沛曹氏在汉末显赫1时,宗族成员或“家富多金”或“事亲至孝”,唯有曹仁这个异类,少年别居、流落外州。

曹仁并非最早的“从龙元勋”,曹操身边的诸夏侯曹氏,最早是夏侯惇、曹纯与曹洪。

曹仁加入比较晚。

从曹仁跟随曹操征伐的记载来看,时间下限当在初平4年(西历193)讨伐袁术。

太祖之破袁术,仁所斩获颇多。--《魏书曹仁传》

彼时曹仁的头衔是“别部司马、行厉锋校尉”。

实际校尉是假,别部司马才是真。

所谓“别部司马”,其实就是半独立的部曲帅。

曹仁在扬州淮泗1带(庐江、9江2郡)落草时,“阴结少年千余人”,说白了是个强盗头子。

仁亦阴结少年,得千馀人,周旋淮、泗之间。遂从太祖为别部司马。--《魏书曹仁传》

此处“少年”即指青年流氓,咱们在介绍大耳朵刘帮主时,已经介绍过此点。

比如武帝征伐西域,招募“郡国恶少年”;

许褚在汝南保屯为寇,“聚合少年宗族千余家”;

孙坚在下邳“招募乡里少年”;

刘备在涿县大合徒众,“少年多附之”。

从曹仁的生年(168)以及别居时间(183)来看,从光和6年(183)至初平4年(193)的十余年间,其1直在淮泗地区做强盗。

不难理解。

在曹纯“赢家通吃”以后,曹仁绝不可能继续留在老家。

其人难不成求弟弟赏口饭吃,成为宗族眼中的笑柄?

在小农经济、宗族聚居的社会环境下,类似曹仁这种被“破门”的反面人物,断然无法在乡里继续生活。

换个角度看,外乡的亡命生涯,也赋予了曹仁超凡的雄豪气概。

曹仁“有勇略”,异乎常人,乃至“曹公器之”。最可为佐证者,便是周瑜围攻江陵(209),曹仁使部曲将牛金、率3百死士陷阵,又自领数十铁骑蹂践,大破吴兵。观者失色,3军咸壮其勇。

(陈)矫等初见(曹)仁出,皆惧,及见仁还,乃叹曰:“将军真天人也!”3军服其勇。--《魏书曹仁传》

这便是曹仁“天人将军”外号的由来。

只有起错的名字,没有叫错的外号。

著名的“曹大司马之勇、孟贲夏育不如”的典故,说的就是曹仁亡命陷阵的故事。

注意:孟贲、夏育是先秦著名勇士。

曹大司马之勇,贲、育弗加也。--《傅子》

其实从曹仁的早年履历,不难看出其有至少十年“亡命之徒”的颠沛生活。

其人因此胆气凌人、轻生忘死。

从这个角度看,其“部曲将”牛金,很可能也是早年跟随其打家劫舍的悍匪。

(曹仁)募得3百人,遣部曲将牛金逆与(周瑜)挑战。--《魏书曹仁传》

部曲是亲信私兵,牛金大概出身于曹仁麾下的“千余少年”。

秉承1贯的写作思路,此篇讲解是从史书记载的散碎片段与特殊记载中,抽离线索,重新串联整合,以填补史料间的缝隙。

有时虽不免“求之过深”的弊病,但也不失为拓展思路的手段。

毕竟,云某发现都愈发像是《3国演义》的同人文,而不是据史实展开叙事、或者扎根史实基础之上讲故事。

那些书,更像是人云亦云的跟风之作。

受众1定比云某这本破书多得多,但云某更喜欢还原历史真相!

孟子曰:义之所在,虽千万人吾往矣!

向圣人孟子致敬。

曹仁的早年履历语焉不详,但从其“不修行检、分户别居”,与胞弟曹纯“承继家业”的记载中,不难看出曹仁少时的窘境。

遭到宗族驱逐、失去了继承权的嫡长子,在混乱暴戾的时代中,除了流浪外乡、聚众为寇,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出路。

在诸夏侯曹氏“尊师重道”、“家富于财”、“事亲至孝”的大环境下,曹仁无疑是最大的变数与异类。

仁弟曹纯,兼备了“孝顺”、“富有”、“好学”等诸多美好品性;

所以,曹纯成了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

而曹仁身为嫡长子,却因不修德行、而沦为族人眼中的“害群之马”,乃至被迫远遁。

不过淮泗地区的流浪史,也赋予了曹仁超凡的才武与胆色。

祸兮福所倚,福兮祸所伏,信矣。

最有趣之处,是曹仁字“子孝”而曹纯字“子和”。

实际是哥哥不孝,弟弟也不和。

如果考虑到曹洪字“子廉”,却是曹氏宗族的头号蠹虫,可知子孝不孝、子和不和、子廉也不廉。

当然了,孟德同样缺德。

3屠徐州、大4杀戮汉臣、大搞政治清洗,曹孟德比董卓老贼过分百倍,这都不算缺德?

理想固然丰满,现实却如此骨感。

哈哈!仔细读来,是满满的讽刺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