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五章 江湖多风波,舟楫恐失堕5(2 / 2)

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8950 字 2个月前

这1章,咱们继续聊同样篡得不亦乐乎的季汉和孙吴。

曹魏篡改国史,可谓如火如荼;相较之下,孙刘也不遑多让。

历史本就是统治集团的“权力合法性”书写,因此“隐恶扬善”乃至“信口雌黄”也便成了心照不宣的规矩。

先说刘备。

刘备对自己的发迹史,建元在中平元年(西历184)镇压黄巾…这是扯犊子!

就刘备那黑大哥的本色,黄巾之乱时他那叫黑吃黑!

而且,通过《典略》可知,其人发迹始自中平4年(187)镇压张纯。

中平4年,渔阳人张纯与同郡张举举兵叛。--《后汉书灵帝纪》

平原刘子平知(刘)备有武勇,时张纯反叛,青州被诏,遣从事将兵讨纯……后(备)以军功,为中山安喜尉。--《典略》

刘备的第1个职位“安喜县尉”恰好就在中山国(张纯是故中山国相),可知鱼豢为是,陈寿为非。

对“衣带诏”(199)事件始末,刘备亦有点篡,虽然其人保留了部分底线。

刘备在自领汉中王(219)时,曾给献帝上表,称昔日与车骑将军董承共诛曹贼,可惜大计泄露,功败垂成。

(臣刘备)赫然愤发,与车骑将军董承同谋诛操,将安国家,克宁旧都。会承机事不密,令操游魂得遂长恶,残泯海内。--《蜀书先主传》

按此表是刘备拟写,可知这番说辞,是彼时蜀汉政权内部对“衣带诏事件”的官方定性。

虽然《先主传》讳称董承之死在前,刘备之叛在后…

但考察《武帝纪》与袁宏《后汉纪》可知,出卖董承集团的人,恰恰就是刘备。

因为刘备刺杀车胄是在建安4年(199)年末,为此董承在翌年(200)年初,才遭到曹操的肃查而死。

可知刘备叛乱在前,董承伏诛在后。

(建安4年)备之未东也,阴与董承等谋反,至下邳,遂杀徐州刺史车胄,举兵屯沛。(曹公)遣刘岱、王忠击之,不克。5年春正月,董承等谋泄,皆伏诛。--《魏书武帝纪》

换言之,刘备的提前行动,暴露了董承集团。

无论刘备当年是有意还是无意,董承之死(200)确实是因为刘备而起。

但十9年后(219),刘备却堂而皇之地将“董承之死”的责任推给曹操,还骂董承“谋事不密”,反把自己撇个干净,表现出1副大义凛然的模样。

可见在隐藏阴暗过往的问题上,刘备与曹操并无区别。

有多少人知道,刘备是黑大哥…啊呸!游侠出身?

再说孙吴。

孙吴对国史的篡改,大概最为严重。

比如将瓜农出身的孙坚,美化为“世仕州郡”的豪族权贵,还和春秋兵圣攀亲戚,称自己是“孙武子之后也”。

(孙)坚父名钟,因施瓜供异人而获吉地。--《异苑》

(孙)坚世仕吴(郡),家于富春,葬于城东。冢上数有光怪,云气5色,上属于天,曼延数里。--韦曜《吴书》

孙权掌权之后,大搞肃反清洗,先后掀起了暨艳案(224)、吕1案(236)、2宫案(242)等血腥巨案,东吴诸臣几乎无1幸免。

更为诡异的是,暨艳与吕1,这两位处在风暴漩涡的人物,居然无传,记载散佚。

以至于历朝历代史学家们不得不搜求诸书,辑录0散的片段来还原事件始末。

至于2宫案中,孙和与孙霸的政治斗争,也就是南鲁之争,已经严重到“吴国举朝中分”的地步。

但“南鲁之争”如此大事,在《吴书》中居然不见记载,必须求之于吴0陵太守殷礼之子殷基的《通语》,才能窥见事件的严重程度。

自侍御宾客造为2端,仇党疑2,滋延大臣。丞相6逊、大将军诸葛恪、太常顾谭、骠骑将军朱据、会稽太守滕胤、大都督施绩、尚书丁密等奉礼而行,宗事太子;骠骑将军步骘、镇南将军吕岱、大司马全琮、左将军吕据、中书令孙弘等附鲁王;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。--《通语》

原因无他,暨艳案、吕1案、2宫案的幕后主使者,其实就是孙权本人。

关于这点,魏晋领域的学者(比如田余庆、王永平)已经多有论述,先前云某也曾提及此事,此非重点,不再赘言。

如此看来,孙权对待历史的阴暗面,比曹刘更加简单粗暴,直接删除相关记载,彻底摧毁其存在痕迹。

那么问题来了,他们篡改历史的恶果是什么呢?

上章提及:封建君主的素质下跌,与宫廷教育密切相关。

在“宫廷教育”与“民间现实”严重脱节的情况下,居于深宫的帝王,往往对社会的运作方式、政治的阴暗血腥1无所知,因此也便很难有所作为。

试想,与民间彻底割裂的皇帝,整天读1些政治正确的圣贤书,却躲在宫里做决策,反过来指导老百姓应该如何如何,这不是用臀部指挥首级吗?

因此,3国君主随着时间推移,素质也便1代不如1代。

曹操是创业之主,百战艰难;

曹丕的成长环境也恰逢乱世。

因此魏武、魏文两代,对民间疾苦有些了解,还算有所作为。

到了曹叡朝…

曹叡可以算是深宫之中长大的“少爷羔子”。

即位前(226),其人甚至“未尝与朝臣有所交接”,对民间自然更是懵懂无知。

好吧,这其实也是孝子丕的锅。

曹叡本人大概都没想到,有朝1日自己能当皇帝。

(明)帝与朝士素不接。--《世语》

因此曹叡统治期间,骄奢淫逸、大兴宫室;吏治极端败坏、百姓饥寒冻馁、士卒妻离子散。

农夫废业,民有饥色。陛下不以是为忧,而营作宫室,无有已时。--《魏书杨阜传》

今上下劳役,疾病凶荒,耕稼者寡,饥馑荐臻,无以卒岁;宜加愍恤,以救其困。--《魏书高堂隆传》

好在曹叡“持法甚严”,又能够知人善任,多次抵御了吴蜀的进攻,总算没闹出大乱子。

到了齐王、高贵乡公与常道乡公时代,不仅彻底与民间脱节,对宫廷政治的运作方式也不再了解,彻底成了书呆子。

比如曹髦,勤学不倦,年纪轻轻便有了大儒风采,被钟会称作“文同陈思”。陈思王即曹植。

公(曹髦)神明爽俊,德音宣朗。罢朝,景王私曰:“上何如主也?”钟会对曰:“才同陈思,武类太祖。”--《魏氏春秋》

但是空会读书有用吗?没用。伟人曾说过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1标准”,讲的就是书本的知识,必须与现实的实践相结合。

曹氏诸少帝除了会读书,1无所长。

最好的结果,就是成长为曹髦,欲奋力反抗,结果被司马氏的狗腿子1枪刺死,横毙街头。

总算不堕其人祖宗魏武之刚勇遗风。

太子舍人成济问(贾)充曰:“事急矣。当云何?”充曰:“畜养汝等,正谓今日。今日之事,无所问也。”济即前刺帝,刃出于背。--《汉晋春秋》

至于曹芳、曹奂之流,在这种的宫廷教育下,远不如曹髦。只能“坐受废辱,贻笑千古”。

(曹髦曰)吾不能坐受废辱(指齐王芳)。--《汉晋春秋》

至于蜀汉的刘禅,是庸才弱主的代名词,不提也罢。

刘禅是刘备4十6岁所生,“老来子”总是极受宠爱的,甚至为了保刘禅太平,刘备把养子刘封都处死了。

后主成长时,刘备已经发迹,因此也不出意外地变成1个庸人。

(刘禅)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……自(诸葛)亮没后,(蜀汉)兹制渐亏,优劣著矣。--《蜀书后主传》

没办法,刘禅长于深宫,身边只有奸宦佞臣。

要不是仗着诸葛亮等人的勉力维持,只怕刘备刚死,蜀汉便要崩溃。

同时代的孙权诸子,亦劣弱不堪。

孙权的继承者孙亮,是其6十岁时所生,已经是爷孙的行辈差异。

因此孙亮无疑成长于深宫之中。

按记载,孙亮幼年极为聪慧,简直有如神明。

最终其人却因为谋诛权臣,而泄露被废。

注:孙亮断案如神,事见《吴历》与《江表传》,文多不载。

实际泄露孙亮计划的,正是他的岳父和老婆。

(孙亮曰)卿宣诏语卿父,勿令卿母知之。女人既不晓大事,且(孙)綝同堂姐,邂逅泄漏,误孤非小也。”(全)纪承诏,以告(全)尚,尚无远虑,以语纪母。母使人密语綝。綝夜发严兵废(孙)亮。--《江表传》

皇帝隐居深宫,身边除了太监,侍讲,就只有女眷。

太监多是文盲;

侍讲碌碌无为;

女眷由于受不到教育,更是百无1用。

所以,即使资质如孙亮般上乘,也不免沦为庸主。

至于孙亮之后的孙休,虽然也勤学不倦,最终却被张布等权臣蒙蔽,捉弄得1塌糊涂。

孙休做皇帝时,不仅平日里见不到外臣,连遗诏都被篡改,自己的亲儿子也被废掉。

(孙休)欲延曜侍讲,而左将军张布近习宠幸,事行多玷,惮曜侍讲儒士,又性精确,惧以古今警戒休意,固争不可。--《吴书韦曜传》

孙亮、孙休在“苦读圣贤书”方面,不可谓不勤奋,最终却均以悲剧收场。

这正是因为所谓的圣贤书,不肯教授君主以人情世故,反而天马行空地扯些废话,比如“天人感应”、“君权神授”之类的浮夸虚言。

说的好像只要君主修身砥砺,诚心祭祀,就能天下太平1样。

这不是扯吗?

在如此荒唐的教育下,嗣君们不仅不了解民间的疾苦,甚至连宫廷斗争的残酷都1无所知;

他们沦为庸才甚至昏君,简直是势所必至。

吕思勉先生对君主堕落现象,曾有过精洽的概述:

(皇帝)终年闭关于深宫之中,寻常人所接触到、足以增益知识的事情,他都接触不到。若是1个上知,也仅能成为中人;如其本系中人,就不免成为下驷了。--《3国史话》

当然,比圣贤书更可怕的,就是创业之主对政治阴暗面的刻意隐讳、以及对敏感事件的恶意篡改。

从3国故事来看,曹刘孙3家无1幸免。

这就导致了嗣君对于创业伊始1无所知,从“圣贤书”中得不到的知识,在“国史祖训”中1样得不到。

国史留下来的记载,都是些伟光正、高大全的空洞口号,对于施政实在百无1用。

晋明帝的案例,将篡改国史的恶果,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
晋明帝司马绍,是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的儿子,也是东晋第2代皇帝。

司马绍出生(299)距离司马炎篡魏(265)相隔仅仅3十余年,距离西晋统1(280)则不足2十年。

然而,就是这短短23十年间,西晋朝廷对国史的篡改掩饰,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!

以至于司马绍都当上皇帝了,居然还不知道自家的“发迹史”,不得不得询问于大臣。

在得知了司马氏篡代的血腥过往后,司马绍竟然瘫倒在床上,痛哭流涕,连声大呼“晋朝国祚不长矣”,似乎人生观受到了很大冲击。

明帝时,王导侍坐。帝问前世所以得天下,导乃陈(宣)帝(司马懿)创业之始,及文帝末高贵乡公事。明帝以面覆床曰“若如公言,晋祚复安得长远?”--《晋书宣帝纪》

更讽刺的是,就是这样1个平庸无比的司马绍,竟然还是历史公认的、东晋最有作为的皇帝。

(明)帝聪明有机断,尤精物理……拨乱反正,强本弱枝。虽享国日浅,而规模弘远矣!--《晋书明帝纪》

司马绍或许天资尚可,但在圣贤书与祖训的侵蚀之下,也不过成为中材之主。

若资质平庸之辈,必难免沦为下驷之徒,比如西晋惠帝。

及天下荒乱,百姓饿死,(惠)帝曰“何不食肉糜”?其蒙蔽皆此类也。后因食饼中毒而崩。--《晋书惠帝纪》

不出意外,在惠帝的治理下,西晋短祚夭亡,贻笑天下。

书本与现实的差距,可能比地球和太阳的距离更远。

而被刻意隐瞒的事情,往往最终会以更加酷烈的方式展现出来。

诚如云某于本章之中,借赵旻之心说出的那句话:若想人不知,除非己莫为!

又所谓:实践出真知。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。

近日来,屡屡听到许多家长举报各种诗词、名著的新闻。

杜牧的“停车坐爱枫林晚,霜叶红于2月花”…这有问题吗?

那么韦应物的《滁州西涧》是不是更应该被禁?

“独怜幽草涧边生,上有黄鹂深树鸣,春潮带雨晚来急,野渡无人舟自横”

这不比杜牧的更那啥?

《水浒传》有谋杀、涉黑,该禁!

《红楼梦》宣扬早恋,生活糜烂,该禁!

……

云某只想说1句,没文化,真可怕!

被小心翼翼呵护在温室中的花朵,若骤然面对残酷的社会…

那后果该有多可怕?

这些被呵护的孩子们,会不会成为“何不食肉糜”的晋惠帝司马衷?

云某因此有感而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