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一章 与众从容对,情如累卵危上(2 / 2)

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6396 字 2个月前

赵旻当即回过神,其人站起身,抱拳道:“文若先生,此刻便启程如何?”

杨彪也站起身,抚须笑道:“从文,许都如今暗流涌动,你当尽快行动才是。惟其如此,方可安抚许都人心。”

荀彧明白,杨彪其实是在提醒自己。

行礼后,荀彧随赵旻出门,向北军军营驰去。

2人1路无话,及至军营辕门,赵旻有些吃惊,但1切又在其人预料之中。

北军5校军营,由于曹操近乎于全军覆没,其中当然已无曹氏兵卒。

北军5校是指北军5营禁兵,共屯骑、越骑、步兵、长水、射声5营。

其中屯骑、步兵和射声为汉军骑、步、弓3军,越骑、长水为归化胡骑。

因汉末编制混乱,所以,本书仍按5个百人屯1曲、2曲1部、5部1校为准。

所以,1校,也就是1营,加上各级军官为5千余人。

让赵旻吃惊的是,军营内林立的望楼上满是放哨的弓兵,甚至还有几具处于备战状态的井阑车,而辕门处刀车、鹿角、拒马齐备。

整个军营,俨然处于如临大敌的戒备状态。

1切又都在赵旻预料之中。

因为军营中主将是赵云。

赵旻仍穿戴朝服,所以并无兵卒发起攻击,当然,赵旻也进不去。

其人取下腰间金印紫绶,向守门曲军侯抱拳道:“有劳军侯通传,卫将军赵从文求见子龙将军。”

【作者题外话】:赵旻对刘协反击的第1步部署完毕,随之而来的是第2步。

赵旻的目的,是在不与刘协正面对抗的情况下,彻底打压刘协的膨胀心态。

简言之,赵旻对刘协的做法为:你大爷曹操虽然走了,但老子就是你新来的大爷!刘协你少给你大爷我蹦跶!

你大爷还是你大爷!

本章简述1下曹魏的军制。

汉魏的军制体系可以分为地方军和中央军。地方部队称作“州郡兵”,中央部队根据屯驻位置的不同,分为“外军”和“内军”。

外军指代屯驻重镇(邺县、许县、长安)的驻兵;内军则指代拱卫京都(洛阳)的驻兵。内军即中军。

关于曹魏的中军制度,何兹全、黄惠贤等学者曾有详细论述。

《3国志》有纪、传而无表、志,因此想要研究职官系统,1般需要参考《续汉书》、《晋书》与《宋书》。

幸运的是,《晋书》与《宋书》(南朝刘宋)对曹魏的中军制度有1定的描述。虽然因为年代久远,其中不免存在疏漏错误,但大体框架完整。

简言之,曹魏的中军系统由3部分构成。其1是中领军、其2是中护军、其3是骁骑、游击将军。

骁骑将军、游击将军,并汉杂号将军也。魏置为中军。--《晋书职官志》

中领军是中军系统的首脑,负责控制中垒、中坚、武卫3营与5校尉营。5校尉营即东汉的屯骑、步兵、越骑、长水、射声校尉,5校尉在东汉隶属北军系统,汉末负责卫戍天子,在曹魏则隶属中领军。

魏始置领军,主5校、中垒、武卫3营。--《宋书百官志》

中护军的职能相对单1,负责“主武官选举”。可以视作配合中领军工作的辅助职务。

魏初因置护军,主武官选,隶领军。--《宋书百官志》

骁骑、游击将军的情况更特殊,只被记载为“领营、功高者居之”,至于具体所领何营,则语焉不详。可知其地位应低于领军与护军。

魏世置(骁骑将军)为内军,有营兵,高功者主之。先有司马、功曹、主簿,后省。--《宋书百官志》

虽然曹魏中军的大体框架如上描述,但在不同阶段,领军、护军的职权是在不断变化的。

比如负责“主武官选举”的中护军,按理应该只具备人事职能,但实际在齐王时代(239-254),护军的权力极大扩张,开始“总统诸将”,与领军分庭抗礼。其原因不外乎彼时担任中护军者,是权臣司马懿之子司马师。

两汉时代,负责处理国政的机构(3公9卿系统)被称作外朝,负责服务皇帝的机构(将军、侍中、尚书)被称作“内朝”,也被称作“中朝”。

在此背景下,侍中、中常侍这类职务,便可以视作君主的贴身文秘,他们的职务也确实是“顾问应对”(见《续汉书百官志》)。

换言之,中领军、中护军这种带“中”字的头衔,其实就是指执掌京师禁军的武官。

有鉴于中军职位的特殊性,曹魏1朝,绝大部分中领军、中护军与骁骑将军,均是由曹氏子弟、姻戚或乡党担任,罕有例外。

曹魏有记载的中领军,最早是史涣。

史涣是谯沛子弟,“太祖初起,以客从”。“客”在两汉是1个带有强烈人身依附关系色彩的词汇,可知史涣属于完全听命于曹操的心腹爪牙。

沛国史涣与(韩)浩俱以忠勇显。--《魏书夏侯惇传》

太祖初起,(史涣)以客从。--王沈《魏书》

领军职务诞生于建安之初,按《晋书》描述,当在建安4年(199),即吕布覆灭之后、官渡之战爆发之前。

中领军将军,魏官也。汉建安4年,魏武丞相府(误,建安4年当为司空府)自置。--《晋书职官志》

在制度草创阶段,史涣被称作“中军校尉”,经过长期历练,得到了曹操的信赖,建安十2年(207)“转拜中领军”。

太祖初起,(史涣)以客从,行中军校尉,从征伐,常监诸将,见亲信,转拜中领军。--王沈《魏书》

建安十2年,改护军为中护军,领军为中领军,置长史、司马。--《宋书百官志》

领军负责总统曹操禁卫,因此这1职务被牢牢掌握在谯沛子弟手中,1般由诸夏侯曹氏担任。

史涣之后,中领军的职务分别由曹真、曹休、夏侯尚、夏侯楙、夏侯琳、桓范(谯沛人)、曹羲等曹氏宗族或姻亲担任,这1传统1直延续到高平陵之变时(249)。

曹魏有记载的中护军,最早是韩浩。

韩浩是司隶河内人,并非谯沛出身,不过他是夏侯惇的部曲,“领兵从征伐”。夏侯惇是曹操的“亲旧肺腑”,在他的保举下,韩浩成为首任中军副官。

夏侯惇闻其(韩浩)名,请与相见,大奇之,使领兵从征伐。--王沈《魏书》

韩浩执掌中军于建安初年,尚处在制度草创阶段,当时其职位还不叫中护军,而叫“护军”。建安十2年(207),改称中护军。

太祖善之,迁(韩浩)护军。--王沈《魏书》

(韩浩)遂从(曹操)破柳城,改其官为中护军,置长史、司马。--王沈《魏书》

韩浩之后,中护军依次由曹洪、王图等人担任。

《道机经》,唯以此为至秘,乃云是尹喜所撰。余告之曰:“此是魏世军督(中护军)王图所撰耳,非古人也。”--《抱朴子内篇》

鉴于护军的重要性低于领军,因此偶尔可以由谯沛子弟之外的人物担任。比如建安2十年(215)曹操讨伐汉中张鲁时,中护军竟然由牵招担任。

(牵招)从平汉中,太祖还,留(牵)招为中护军。--《魏书牵招传》

牵招是刘备的“刎颈之交”,而刘备当时(215)正雄踞蜀中,窥伺汉中。

(牵招)与刘备少长河朔,英雄同契,为刎颈之交。--《孙楚牵招碑》

像牵招这种出身背景也能担任中护军,可见护军在建安年间(196-220)的权力应该十分有限,大抵局限于“主武官选举”的范畴,很有可能没有领营(掌兵)的资格。

骁骑将军这1职务的相关记载较少,只被《宋书》描述为“领营、功高者居之”。

从史源角度推断,它有可能源自曹操的故职“骁骑校尉”。

(董)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,欲与计事。--《魏书武帝纪》

汉魏时代,将领晋升之后,新的职官也往往保留着旧的前缀。

比如皇甫嵩从“左中郎将”晋升为“左车骑将军”(见《皇甫嵩传》)、朱儁从“右中郎将”迁“右车骑将军”(见《朱儁传》)、诸葛亮从“军师中郎将”晋升为“军师将军”(见《诸葛亮传》)、刘封从“副军中郎将“晋升为”副军将军”(见《刘封传》),皆属此类。

既然骁骑将军“领营”,那他应该与中领军类似,主要由曹氏子弟担任。

建安年间出任过骁骑将军者,有曹仁、曹彰,明帝时又有秦朗(曹操养子)。从可见史料推断,它基本属于曹氏禁脔,但地位低于领军与护军。

至于游击将军,虽被《晋书》归入曹魏中军系统,但相关记载甚少。

出任过游击将军者,有5子良将中的乐进、卞太后之侄卞兰、陈群之子陈泰,不过在他们的履历中,基本找不到执掌禁军的线索。

有鉴于此,《宋书》未将其归入魏世中军之列。学者黄惠贤在《曹魏中军溯源》1文中也将游击将军排除在外,略而不谈。

本章暂且简述至此,关于中护军权限的扩张、正始之变(即高平陵之变)后的变化,下1章再谈。

今日会议较多,本章纯以手机码字,晚上可能有应酬,故而第2更半夜才会奉上。

请诸位大大见谅。